那這難民當然都朝著遼東這邊湧進來了,在大明這個時候,人力那就象徵著國力。
人越多,國家越是昌盛。
不過,這些流民如何安置就成了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了,不過,對於遼王朱啟來說,卻並不是什麼太難的問題?
很快就頒佈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法規。
首先就是製造了各種各樣保暖的帳篷,先暫時安置流民,然後讓他們去蓋房子。
修建新的居民點以及開墾農田等等,這些可都是需要人手的,他們只要有活幹,朝廷這邊是包吃包住的。
工錢的自然都沒有了,能讓你們吃口飯,活著下去就很不錯了。
再給工錢,朱啟可沒有那麼多的錢呀。
於是乎,在遼陽就能看到一個非常壯觀的場景。
那就是在附近郊區的地方,有一大片砍伐出來的空地,扎滿了帳篷,一個個的帳篷區看上去井然有序,一點也不混亂。
而且還有人專門打掃衛生,設定專門的廁所區域。
這哪裡像是流民的隊伍啊?簡直就好像是一支專門的建築隊,駐紮在遼陽邊上一樣。
但凡是一個文官,看到這場面,都不得不感嘆,遼王的管理能力真是天下無雙。
其實朱啟也沒有特別的去管理,只是要求了營地一定要擺放的規律,好看,各個功能區域都提前規劃出來。
最重要的就是乾淨的水源和乾淨的食物,以及預防疾病的種種措施等等都到位就可以了。
那朱啟這些都是超前的知識,把這些安排妥當了,自然營地看上去就井井有條,沒有任何的問題了。
遼陽的那些百姓們,原本以為這些流民的衝擊之下,遼陽的生活會變得更加的混亂。
卻沒有想到,在遼王殿下的安排之下,卻依然如此的祥和,有條理。
自然繼續誇讚著遼王殿下,而那些流民更不用說了。
他們本來都是必死的了,沒想到到了遼陽之後,還活了一條命。
不僅如此,還找到工作,可以一邊幹活,一邊包吃包住。
而他們造的房子以後也都是他們自己住的,開墾的荒地以後都是他們自己種的,這種好事哪裡找啊?
對於他們來說,能夠跑到大明成為大明的子民,那真的是一生的榮幸了。
而朱啟也是來者不拒,管你是哪裡來的,只要是勞動力,而且認同中華理想,那就可以加入大明。
反正周圍的那些地方在現代來說都是中國的土地。
而對於朱啟來說,對於那些過來的流民,也沒有任何的歧視,在未來,他們可都是中國人。
朱啟如此博愛的胸懷,那就不用說了,感動的那些流民們一塌糊塗。
以後只要但凡是遼王殿下吩咐的事情,上刀山下火海乾什麼都可以啊。
於是乎,在整個遼東地界,對於遼王殿下的好,那是人人稱口誇讚。
不過有一個人卻不這麼想。
王敏坐在馬車上,這一臉好奇的表情打量著四周,而身邊有一個小侍女陪著,正在嘮嘮叨叨的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