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白話文人人都懂,入門簡單的很。
前提條件是,普通老百姓得認識字。
而提高識字率,又是一道艱苦的難關……
朱啟搖了搖頭,說道:
“孤哪有什麼手稿啊,不過這些東西,早就在孤的心中了,這三日來就是謄抄這些的。”
其實說這句話的時候,朱啟是有點小臉紅的。
因為真要算起來,他連續工作兩天其實就能抄完了。
只是因為新婚燕爾,難免磨磨蹭蹭,這磨蹭著磨蹭著,那兩人火氣就上來了啊。
朱啟是第一次當丈夫,徐妙雲是第一次當妻子,誰也不慣著誰。
火氣上來了,那當然是要搞一點,有可能出人命的事情。
這一來二去的,也就耽誤了不少時間。
朱啟要說的自然不是這些,他將寫好的書籍放到了桌子上,書面上也沒有名字,就是普普通通的書殼,就聽朱啟說道:
“本王想說的不是這些,本王想說的是。
這本書,就交給二位了,孤只負責寫出來,還有後續的印刷工作,其餘的,比如論道,收徒什麼的,本王就實在是沒那個精力了。
但如何能夠達到最大的效果,就看二位的了,至於後事如何,本王也只能希望能有個好結果。”
朱啟說完,劉伯溫倒是並未先說話,而是伸手要去拿書。
鄭士元的第一反應也是拿書,不過看到劉伯溫也伸手了,他只好先悻悻的收回手來。
劉伯溫將書本拿在手裡,開始翻看了起來。
這本書的厚度也並不算厚,劉伯溫簡略了看了一點,隨後放下書來。
鄭士元也趕忙將書給拿了起來,看了起來。
就在此時,聽到劉伯溫感慨了一句:
“三人行必有我師,古人誠不欺我啊!
遼王殿下此書一出,這儒道心學,大成矣!”
朱啟聽的那是心驚膽戰的,好傢伙,有這麼誇的嗎。
再這麼誇,我都要後悔了。
朱啟趕忙說道:
“恩師過獎了,孤也只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而已。”
劉伯溫也不多說什麼,心學典籍雖成,但後需要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這薄薄的一本書,才是心學推廣的開端而已。
劉伯溫和鄭士元都是深深作揖,而後拿著書籍就走了。
他們還需要去修改措辭,甚至做一些註解。
這雖然比寫書要簡單一些,但也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
更何況,他們也需要拿著這本書好好地研究學習一下。
好在兩人都是當時大儒名士,這種能力,主角還是不懷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