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信摸了摸鬍鬚,明顯他對於李牧的這個計劃還是有著幾分的擔憂在裡面。
“如果真的按照這個計劃來做的話,那麼我們一共要投入多少軍隊呢?”
李牧胸有成竹,微笑著做出了回答。
“這一次我們將會在正面投入二十五萬兵馬,而在北方的騎兵方面,邊騎軍團也會投入五萬騎兵。”
虞信聽完之後,臉色也是變得有些凝重。
加起來一共三十萬兵馬,這幾乎已經是趙國眼前能夠動用的所有兵力數量了。
虞信原本想要問一句,如果這一場戰爭打輸的話會怎麼辦?但是話到嘴邊最終還是硬生生的忍住了。
這場戰爭對於趙國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在這種時候提出這樣的問題,還是有些不太合適,過於煞風景了。
藺相如也提出了問題。
“一次性抽掉了這麼多軍隊,會不會導致有些地方不太穩當發生新的叛亂呢?”
這幾年來趙國的疆域不斷的擴張,但是也伴隨著不斷爆發的各種復國起義。
不管是燕國還是韓國,又或者是魏國人都好,他們畢竟是存在了幾百年的諸侯國,肯定在國內有這一部分的死忠人群,總是想要恢復當年國家的榮光。
李牧在聽到這句話之後,露出了非常具有自信的笑容。
“請文信君放心吧,為了以防萬一這一次我們抽調的民夫基本上都是來自於新徵服的土地,只要沒有這些名副青壯作為主力,那麼所謂的起義叛亂也就根本爆發不起來了。”
“不僅如此,我們還在各個地區留下了足夠的機動部隊。一旦有任何叛亂爆發,那麼在十天之內就絕對能夠讓機動部隊抵達,並且開始平定這個判斷。”
“如果不是因為要留下足夠的防守軍隊的話,這一次我們甚至都可以動用四十萬部隊呢。”
聽到這裡之後,藺相如也是微微點頭放下了心來。
從李牧話語之中的意思就可以聽得出來,這一次至少有十萬趙國正規軍留在了本土,為的就是防備各種各樣的意外情況。
這麼樣的一隻大軍鎮守,自然不會再有任何問題。
李建開口說道:
“既然是兩路大軍,那麼就需要兩名主將。你們兩人之中,究竟誰想要去打函谷關,誰又想要率領騎兵軍團呢?”
李牧和廉頗對視了一眼,然後同時笑了起來。
從這個默契的笑容來看,就不難猜出他們其實已經達成了某種協議。
果然這下一刻,李牧就開口說道:
“一直以來我基本上都是在北方以騎兵作戰為主,所以這一次我還是同樣率領我的騎兵。”
“大將軍跟我正好相反,他領兵作戰大部分時間都在中原,還是以步兵為主,所以呢,他就更適合統領主力去進攻函谷關了。”
兩個人的分配既然已經都完成了,那麼李建肯定也沒有任何要反對的道理。
李建的表情變得嚴肅了起來,看著面前的其他四人。
“諸位應該都知道,秦國已經是我們一統天下的過程中最強大的那個敵人。只要我們能夠擊敗秦國的話,剩餘的兩個國家壓根就不可能再對我們造成任何威脅了。”
“還請幾位群策群力,一定不要在這種已經看到了勝利曙光的時刻,放鬆警惕。只要等到拿下秦國之後,那就真正的大局已定,我們就能夠聚集在一起,歡慶最終勝利的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