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魏國將來倒向秦國,趙國應該儘早對魏國進行偵查。
出於戰爭的需要,最好是派一些比較有能力的將領,喬裝打扮前往魏國,這樣才能夠起到最大的作用。
平原君對此強烈反對。
但趙王深以為然。
對趙王而言,滅掉了燕國和韓國後,已經有些食髓知味。
把目光投向如今天下五國之中最弱的魏國,是理所當然的。
平原君見反對無效,乾脆在人選上做起了文章。
最後趙王決定,分別派出趙括和李牧兩人,各率一支小隊前去魏國偵查。
李牧今日便是結束任務,正式迴歸邯鄲。
聽到李建的詢問,李牧胸有成竹,從袖口之中拿出一副地圖。
這幅地圖之中,清楚的繪製了許多魏國的山川河流,道路城市,大小村鎮等資訊。
李建看著這幅地圖,頓時眼前一亮,不由脫口讚道:
“有此物,何愁魏國不亡?”
李牧聞言,不由自得一笑。
“不瞞李卿,此圖可是我走遍了魏國幾乎每一寸土地才製成。”
“還好是魏國國土有限,若是再大一些,這個冬天還當真就回不來了。”
在鴟鴞的幫助下,李牧以一名遊商的身份來往魏國各處。
由於魏國商業氣氛原本就十分濃厚,趙魏兩國的語言又極為相近,因此一路過來都沒碰到多大的困難。
李牧手指地圖,侃侃而談。
“如今的魏國,明面上雖有好幾個郡,但實際上最重要的無非就是東西兩座城池。”
“東部的核心,乃是陶邑。這座城池的人口甚至還在大梁城之上,商業發達,每年帶給魏國的商稅極為可觀,是魏國無論如何也要守住的核心。”
“魏國在陶邑之中常駐的軍隊超過三萬,若是戰爭爆發,隨時都可以在徵發農夫青壯,把兵力數量增加到七八萬不成問題。”
“至於魏國西部的核心,便是大梁城了。”
“大梁城作為魏國都城,地位毋庸置疑。此地常駐魏軍超過五萬,若是開戰之後至少能徵兵到十萬。”
聽著李牧的分析,李建微微點頭。
兩座城池加起來大約是十八萬左右的兵力,確實符合如今魏國的國情。
戰國時代,國家雖小,但能徵發的兵力數量往往都比較驚人。
一方面,這是因為各種民夫青壯等輔助人員都算了進去。
另外一方面,從春秋時代開始一直到如今戰國末期,華夏諸侯相互之間征伐了整整幾百年的時間。
每一個國家從統治者到基層,擁有著極其完善的徵兵制度和執行力。
後世那些承平日久的大一統王朝,在這一點上反而是比不了戰國諸侯了。
李建收回心思,對著李牧道:
“按照你這個說法,應該就是陶邑和大梁先取其一,再拿另外一座了。”
“若是在沒有任何外敵干擾之下,你打算先攻哪裡?”
李牧胸有成竹,伸出手指點在了地圖上的某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