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的呼吸漸漸變得平緩,似乎陷入了沉睡之中。
戰爭的機器一旦開動,就很難停止。
大批的趙國邊騎獲得命令,開始朝著趙燕兩國的邊境線進發。
作為高闕塞今年來的風雲人物,五百主李牧也理所當然的帶著麾下的五百騎兵加入了大軍的行列,浩浩蕩蕩朝著東方而去。
秋天已至,草原上的草開始枯黃,大片大片的荒蕪。
要等到明年春天,這裡才會上演“春風吹又生”的綠色奇蹟。
李牧的身邊,眾多趙國騎兵們臉色興奮的討論著。
“好些年沒有開戰了。”
“是啊,總是在南方開打,咱們這些騎兵都派不上用場!”
“這一次在北方開戰,燕國那邊的平原可多的是咱們縱橫馳騁的地方呢。”
“這一次定要多弄點戰功,機會難得!”
李牧含笑聽著部下們的討論,心中卻想起了另外一個人。
“李建大夫……這一次怕是不能獲得他的指導了。”
這些天來,李建和李牧之間的書信來往是非常頻繁的。
書信畢竟比不得語言,李建所寫信中很多讓李牧疑惑不解的地方,限於篇幅往往很難得到回答。
想到這裡,李牧心中不由有些遺憾。
邯鄲城中,李建正聚精會神的工作著。
作為趙國的都城,邯鄲是趙國大軍的聚集地。
每當有戰爭爆發,邯鄲城這邊就有海量關於軍需後勤方面的事務需要處理。
這也是李建第一次應對這些事情,可以說忙的是腳不沾地。
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李建幾乎每天都在處理相關事宜,各種細節上的扯皮更是讓他煩不勝煩。
“有士兵偷了邯鄲城老百姓十隻雞?這種事幹嘛來報官,讓他去找軍隊啊!”
“有女孩被士兵搞大了肚子?此事轉交司寇處理!”
“有將軍說咱們提供的馬鞍不好乘坐?讓他滾蛋,一天天慣的,不服去找藺卿理論,那不歸我管!”
……
邯鄲城中並不只有邯鄲官衙,還有大量其他中央官署,邯鄲官衙作為一個地方官衙,在面對這些中央官署的時候打交道是比較劣勢的。
一個月時間下來,李建和田單爭執了三次,平陽君拍了四次桌子,和廉頗吵了六次架,和孃家老爺爺藺相如大眼瞪小眼不下十次,終於圓滿的完成了任務。
大軍出征的這一天到了。
宗廟面前,年輕的趙王表情激動,將手中象徵著祖先意志的斧鉞交到了主將田單的手中。
“都平君,你此次率軍出征,須得勝歸來,以告祭趙國列祖列宗在天之靈!”
田單單膝跪地,雙手恭恭敬敬的接過斧鉞,隨後站了起來,正色道:
“請大王和列祖列宗放心,臣必不會讓大趙威名蒙羞!”
震天的鼓聲中,田單在眾人的目送下上了主將戰車,帶著趙國大軍呼啦啦的朝著北方而去。
李建看著大軍遠去,由衷的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