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長安君其實也算是頗為可憐了,小小年紀就失去了父母雙親。”
感慨一番後,田單又說起了另外一個話題。
“大夫覺得,荀子那邊多久會派人過來?”
李建笑道:
“應該在今天日落之前吧.”
田單笑道:
“難道大夫就不怕這一次你的猜測出了紕漏?”
李建笑道:
“按照都平君所言,真正著急的又不是我們大趙,而是荀子本人。”
“他在稷下學宮之中飽受排擠,即便一時半刻有齊王力挺而不失,久而久之還是待不下去的。”
“魏國和韓國都是法家立國,燕國又有鄒衍坐鎮,也就只有楚國和我們趙國是他的好選擇了。”
田單目光微微閃動,道:
“那他如果選擇了楚國呢?”
李建道:
“荀子的思想是更加近似於法家的,法家講究的是君王集權,而楚國偏偏是七大戰國之中君王權力最小的國家。”
“若是他當真在趙楚兩國之間選擇了楚國,那我也只能表示遺憾了。”
李建其實並不是很在意荀況本人,他真正在意的是荀況的兩名弟子李斯和韓非。
不誇張的說,就算是孔子、孟子在世,李建依然更在意李斯和韓非。
一位是丞相之才,一位是引領了華夏兩千多年王朝統治思想,春秋戰國最出色的思想家。
這才是李建所需要的棋子。
荀況來不來都無所謂,不來的麻煩就是招攬李斯韓非可能會變得更加繁瑣罷了。
田單聞言嘆了一口氣,道:
“荀子畢竟是趙國人,希望他還是能落葉歸根吧。”
和李建相比,田單顯然是更加關注荀況的。
兩人說話間,外面傳來了一聲稟報。
“君候,有人自稱是稷下學宮大祭酒荀子之徒,想要求見。”
田單表情一喜,立刻抬高了聲調:
“快,快讓他們過來!”
李建看到李斯和韓非兩人時,臉上也露出了一絲笑意。
那位荀子雖礙於身份並未直接跟隨使團離開,可終究還是要為迴歸趙國弄一些鋪墊。
李斯、韓非兩人行禮:
“見過都平君,李大夫。”
這個見禮讓李建有些驚訝。
李斯拿出了一封信,交到了田單手中。
“這是我恩師的親筆信,還請都平君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