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時候,陳南聽著這些話,小心翼翼地在紙上。
寫了句對於疑難型病例的拆解,可用乙方解藥的形式。
這個時候忽然一個人瞪大眼睛,對著眾人使了個眼色,小聲說了句,噓噓你們看陳教授在哪?頓時周圍瞬間安靜了下來,大家循聲望去,果然看見一個和他們歲數。
香差不多的年輕人在翻看一本書。
這不正是陳南陳主任嗎?大家沒有注意,差點把陳南當成了學生啊。
不過大家也都好奇了起來,陳主任在看什麼書呢?規培群裡沸騰不已,我靠,還好我沒有說壞話。
哈哈,誰能想到陳主任在呢?誰說不是呀,近距離撫摸大神。
話說你們注意到陳主任在看什麼書了嗎?不知道陳主任看的應該是很高階的吧。
最新指南還是高分影響因子的論文啊,誰去看看我攝像頭畫素高,我給你們拍一下沒多久一張照片發到了群裡面。
片刻之後,眾人頓時傻眼了,我去,這是中醫內科學吧?陳教授這麼**,還看這麼基礎的書啊,我都好多年沒看了。
對啊,難道我對中醫內科學有什麼誤解嗎?哎,錯了,這就是看山三境界。
陳教授已經到了看山還是山的地步。
沒多久,陸陸續續的很多醫生都走了進來。
大家也陸陸續續的發現了陳南在看內科書,一時間都愣住了,幾對醫生對視一眼。
陳教授看內科書,這是不是意味著什麼?就連幾個副主任和主任也是一個個面色凝重,開始思考起來今後的上升空間。
心內科的主任鄭志斌進來以後都有些發矇。
這個陳主任看書呢?陳南笑了笑,點頭,嗯。
鄭志斌看見內科書的封皮之後,不由得沉默些許。
難道這是返璞歸真高階的知識只需要最簡單的開啟方式,第二天的時候。
心內科病房內不少人手裡都不約而同地拿著一本內科書,大家相視一笑,一切都在不言中。
而鄭志彬也不例外,甚至面對其他科主任的開玩笑也不在意,更是一臉看待凡夫俗子的樣子。
看著對方,我這和陳主任是在一個層次的,你們不懂。
這幾天,陳南抓緊時間把十幾版的內科學挨著看了一遍。
看完內科之後,陳南發現了很多問題,第一,教材內容重複,補中益氣,湯出現45次,大承氣湯出現37次,小柴胡湯出現26次,金匱要略與中醫內科學的重複病種更多。
鍾內49種金匱論及內科35種兩書重複病種達21個之多,就重複面而言,鍾內佔42%的二教材內容陳舊,知識老化嚴重,很多中醫兒科學裡面記載的傳染病已經不適應臨床需求了,可是依然寫進了教材。
這似乎沒有太多意義。
而溫病依然只有明清時代的學術水平,現階段的東西很少。
中醫不是一門厚古薄今的學科,需要處理好繼承和發揚的問題,以及臨床實用型的問題。
第三,理論和實踐脫節,中醫藥學是門實踐性的科學,其理論體系是在臨床實踐中形成並總結來的,但是目前中醫藥學教材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卻很大。
這一番調查讓陳南忍不住深吸一口氣,有些失落。
說實話,他著重於臨床,以為只是學生的問題,但是現如今看來。
專家們對於編著教材顯然不是那麼太看重。
甚至於在編著教材的時候,很多專家都是把以前的東西複製過來貼上上去,就連自己的想法和關於疾病的新理解都沒有。
這能進步,你身為專家都不去思考了,你讓醫學生怎麼去進步?忽然之間,陳南意識到了,中醫傳承之路不是那麼容易走的。
看書之後,陳南關於這一次的改革,內心大概也有了一些想法,但是他還需要去學校看看,親自聽一聽學生們的看法。
最後,陳南找人辦了首都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卡,他需要去聽聽,學生們最樸實。
而且最真切的想法。
坐在大一教室的最後一排,陳南忽然感覺回到了學校一般,那種感覺是如此的令人懷戀。
不過這一次來,它可不是為了懷念來的。
這是一節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的核心所在,而老師站在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