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岡朝一面露自信:“沒錯!”
“略懂一二。”
陳南點頭,索性說道:
“《難經》,廿一難說: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日生,脈病形不病日死。”
“其後《傷寒論,平脈法第二》繼承發揮《難經》的觀點說道:師日:脈病人不病,名日行屍,以無王氣,卒眩僕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日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苦。”
“所以,脈者,人之根本也!
脈病人不病,為根本內絕,形雖且強,卒然氣脫,則眩運僵仆而死,不日行屍而何!
人病脈不病,則根本內固,形雖且贏,止內虛爾。
穀神者,谷氣也。谷氣既足,自然安矣。
《內經》曰: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哦,對了,你不一定能聽得懂。”
“那我說的簡單一些。”
“脈象和症狀都是疾病的客觀表現,醫者只有依據脈症才能分析判斷疾病。
一般情況下,人體一旦發生疾病,脈症會相應的發生反映。
由於疾病的種類、發病者的體質、抗病力、年齡等諸方面的差別,有的脈象變化較大,有的症狀表現顯著,或二者皆著,或二者皆微。
日本漢方醫學傳自於《傷寒雜病論》,裡面有這麼一句話:脈者血氣之神,邪正之鑑。
脈診對診斷疾病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心肺脈功能的判定,氣血虛實及營血執行情況表現尤為突出。”
“而且,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疲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而患者脈象幾近全無,此時雖然形氣還未消散,但是……已經是無根之氣,患者無法一輩子都用呼吸機支援,哪怕用了,但是,心臟也受不了!”
松岡朝一聽著陳南的話,一開始便面色凝重,雙眉緊促起來。
因為……
陳南說的,他都聽過一些,漢醫會現存大量的中醫書籍,甚至不乏一些孤本。
松岡朝一學習中醫十餘年有餘,實力不錯,但是……比起陳南終究相差甚遠。
陳南的這一番話,就是理解,他都有些費勁兒。
若非陳南在之後解釋,他都有些不知該如何說起。
但是!
並不代表著松岡朝一就支援陳南的看法。
他面色認真的說道:“你說的是以前的看法。”
“現代醫學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很多古代不可治的疾病,現如今都有了機會。”
“所以,我覺得,還是應該嘗試一下!”
而此時,艾麥尼同樣點頭說道:“沒錯!我知道,你使用的是中醫理論。”
“但是……你用一個落後的理論來指導現在的患者,你不覺得荒謬嗎?”
這個時候,又是一名女子點頭:“我也覺得你的話過於草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