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子死腹中,勢必會有胞髒氣寒,而這個時候,很容易胎血凝冱,會導致氣不升降。
所以,古方在治療這種胎死腹中的情況時候,多用用行血順氣,及硝石、水銀、砂之類。
可是!
其胎已死,軀形已冷,血凝氣聚,復以寒藥下之,不但不會有任何好處,反害母親的身體,而且最重要的是......體內還有第二個胎兒,這就十分麻煩了。
所以,這種辦法顯然是不能使用的。
那麼,該如何用呢?
苦寒藥物可以止血。
但是,單用苦寒反倒傷及根
本。
可亂用溫補之劑,也不行!
畢竟,兩個孩子,一個已經死了,如果用溫補,很容易引起再次的出血,到時候危機另外的孩子!
而且,有兩子的原因,用藥寒溫,應該各從其宜。
陳南開始瘋狂思考起來。
良久之後!
陳南忽然想到了張仲景的一個思路!
在《婦人妊娠病篇》中第十一指出:「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復花湯主之。」
按照仲景之意,革脈如果在半產漏下中發現,就要先祛瘀滯,俾瘀去新生,絕對不是一見革脈,便認為虛寒,妄投溫補,此為反治。
可是,如果用活血化瘀的辦法,引起另外的孩子流產該怎麼辦?
這又是一個問題!
眾所周知,胎漏不止是形成墮胎的主要原因,但宮內又存在明顯的積血,單純止血不利於宮腔積血的消除,單純化瘀不利於出血的控制,成為兩難。
當前,中醫婦科病,關於保胎治療普遍存在忌諱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
畢竟,一旦使用這種活血化瘀的療法,很容易導致流產的發生。
可是!
如果投鼠忌器的話,不能把死胎清理,勢必會影響正常的胎兒,成為影響保胎療效的一大障礙。
有瘀不化,出血未有已時。
說白了就是,如果有淤血不清理掉,根本無法停止出血。
血即凝濁,經養不周,胎即偏天,其一獨死,其一獨生,不去其死,害母殃生。
越是思考,陳南的思緒也越發清晰了起來。
陳南很快篤定了思路!
活血藥物,要用,但是......保胎也要進行。
那個,如何掌握這個度呢?
瞬間,陳南明白了過來,因為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掌握】的概念。
中醫,想要提升到一個高水平,必須要有掌控的能力!
或者說,掌控就是察變的下一個階段!
察變,是診斷的進階,透過察變,可以對人體氣血陰陽升降出入有所揣測。
對於人體的疾病以及機體本身的程度有所瞭解。
而掌控,就是在察變的基礎之上,透過用藥的理解,對於疾病的掌握,然後對於藥物進入人體的變化,有所揣測,這個時候......就能達到所謂的掌控!
掌控,意味著中醫登堂入室,步入大師的行列!
而此時!
陳南恰巧,有這樣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