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李文星在文娛事業板塊的規劃佈局,絕對稱的上算無遺漏、嚴謹持重,
絲毫不像在其他板塊上那樣飄忽粗狂,整天投這個投那個,想一出是一出。
以巨星影業(米國)的專案開發為例,只看他目前搞出來的所有作品,便是瞅準米國此時正值大熱、最受觀眾歡迎的的科幻、動作、冒險題材為突破點,
沒辦法,西方世界的民眾就喜歡這些,這就像東方世界,當下正流行武俠、喜劇題材的影視作品,做其他都是小眾,只有做它們才能大火。
因此,李文星在攻略歐美市場的策略上,無論是投拍電視劇偽科幻《大西洋底來的人》、冒險動作《查理的天使》,
還是投資科幻電影《星戰》、《第三類接觸》、《星際旅行》,
以及投拍《古墓麗影》、《艾麗卡》、《人猿泰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等等,全都是圍繞這一核心思路。
不僅如此,他還善心病狂的,把自家拍攝的所有作品,其故事劇情都關聯起來,為日後整合‘巨星宇宙’埋伏筆。
看看後世‘漫威宇宙’的開發有多麼火爆,不管你是這個俠還是那個俠的粉,一旦這些英雄扎堆,全得被圈粉。
而李文星所做的這一切,儘管全都是在抄襲人家的創意,典型的拿來主義,卻也有花費很多精力進行加工、改編,
歐美可以有孤單英雄、超能英雄,乃至英雄聯盟,華夏同樣可以有,
他只希望可以打造一部華廈式熒幕英雄合集,再新增些私貨,搞文化輸出。
謀定而後動便是李文星的策略,而任重道遠則是當下他理想征途的寫照。
為實現這一目標,李文星在定計、執行上,可謂一絲都不敢懈怠,至少投進去自己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時間和精力。
這期間,投拍別家的電影不用多說,別家都有完整的團隊,比他專業百倍,完全不用他插手,且他也懶得理會。
而如果是投拍自家的劇作,電視劇還好,因為只是娛樂產品,並不需要太過認真,差不多就行;可投拍電影就不同,李文星完全是一幀一幀的稽核把關。
概因電影乃是文化符號、文娛核心、拳頭產品,其他像電視劇、、漫畫、玩具、音樂等,都只是小眾衍生品,這是以先天受眾群體的寬、窄決定。
很簡單的道理,喜歡電影的,不一定會喜歡它的同款周邊產品,而喜歡它某種周邊的,就一定會關注它的電影。
所以李文星在自家現有幾部作品的電影創作、拍攝、後期製作等等過程中,即使不直接參與進去,也會嚴格監管,
最直觀的體現,搞出來成片後,他都會反覆觀摩、挑刺找茬、找漏洞穿幫,如果他哪裡不滿意,就會打回去重做。
理所當然,他的這種做法,也同樣體現在《the&nan…》的後期製作過程中,僅是鏡頭剪輯,就翻工好幾次,以至於沒能按計劃在第二天就搞出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