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請星途負責人彙報……”
陳舒芬彙報完畢,會議室裡的氣氛的猛地一窒。
概因除去李文星手上有星娛公司的具體收支明細,以及運營總結報告,其他人卻是看不到這些資料。
儘管陳舒芬在報告裡介紹過星的娛資產和專案,畢竟不夠清晰,在旁人聽來,就是她管理的星娛嚴重虧損。
嗯,這個並不重要,這種想法只是他們下意識的結論,思維盲點,等到會議過後,很快就能反應過來。
“星途服裝旗下,共有直屬員工六十二人,有附屬員工七百三十餘人。旗下有三支設計團隊,六個服裝品牌,兩座服裝加工廠,現有以及在建共計六十九間服裝門店……”
“星途服裝,全年總支出三千九百餘萬元,收入四千七百六十餘萬元,淨利潤八百六十餘萬元……”
資料對比很明顯,若只以賬面收支來看,星途至少不是墊底的,沒看前面還有虧損兩千多萬的嗎?
只不過公司的運營發展,並不是看賬面收支,之所以主要彙報賬面收支,是想讓其他負債人,以及負責人本身,有一個最直觀的印象。
好讓其他負債人知道,在這一年中,這家兄弟公司到底做了些什麼,花出去多少錢,又賺到多少錢。
同時也讓負責人本身,跳到局外,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在這間會議室裡,想明白自己過去一年的時間裡,都做了什麼,為公司賺到多少錢。
或許私下裡,他們這些負責人也能想清楚,自己到底做了什麼,在管理運營公司方面,還有哪些不足,卻絕對不可能像現在這樣想的通透。
就跟你高考前複習,不管怎麼複習,你都會很迷糊,但是拉你出來做一次模擬試題,你就知道清楚啦。
此時就是這樣,讓他們這些負責人,當著上司的面,當著同事的面,做一次詳細的彙報,就一切明瞭。
再聽聽別人的彙報,對比一下,就知道自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別人一年淨賺幾千萬,你虧損幾千萬,怎麼辦?來年好好努力唄。
“星詩電影公司旗下,有正式員工十六人,簽約導演兩名、演員五名,攝影師一名。今年一共製作發行五部電影,還有兩部正在拍攝中……”
“星詩電影公司,全年總支出一百二十餘萬元,收入一百九十餘萬元,淨利潤七十萬……”
星途之後,就輪到星詩。
相對前面幾家公司,星詩的這點收支根本就不夠看,連人家零頭都沒。
其實這也正常,像星詩拍的這幾步電影,可還是原來那種大片場小製作的舞臺劇式電影,故事、人物簡單,場景道具簡單,整部電影,除了膠片,剩下的支出簡直少的可憐。
要知道現在的香江還沒搞電影新浪潮運動,這個時候的主流電影,只要不是動作片,都是小場面,找上七八個演員,三五個場景就能搞定。
甚至連鏡頭都是一遍過,因為故事人物都很簡單,提前彩排兩次,拍起來順順溜溜,有點瑕疵都沒關係,觀眾審美就在那裡,他們不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