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尋秦記》面世,截止今天,兩個月的時間,在香江本土,《尋秦記》已經連載二十萬字……”
“連載報紙共計銷量九百餘萬份;有聲讀播總獲七億四千萬人次;三冊實體書,共計銷售一百四十萬冊……”
“以上銷量資料均由尼爾森市場調研公司,香江分部所提供,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進一步詳細瞭解……”
“大家都知道,這部名為《尋秦記》的,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一部,而是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我們在家裡談的是尋秦記,在上下班的路上談的是尋秦記,在公司談的是尋秦記,跟家人朋友老闆談……”
“此時此刻,就有一個好訊息要告訴所有喜歡這部《尋秦記》的朋友們,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備工作……”
在這間佈置奢華的嘉和片場禮堂內,這會兒擺放在禮堂四周的每一個音箱中,都同時發出由臺上金牌司儀傳遞的說話聲。
與此同時,臺下無論是前排坐著的劇組工作人員,還是中間坐著得幸運粉絲團體,以及後排坐著的電媒紙媒記者,都有種不明覺厲的深刻感受。
大家第一個念頭就是,臺上這主持人真能忽悠;第二個念頭就是,《尋秦記》真的了不得。
矛盾麼?兩種想法兩種想法一點都不矛盾,關鍵是他的話給大家造成的衝擊太大。
想一想,全香江才有多少人?四百五十萬左右。
以對方話中如此龐大的銷售資料來算,在過去的兩個月時間裡,全香江每人都買過兩份連載《尋秦記》的報紙,
除此之外,每晚都有將近一百三十萬人在收聽電臺的《尋秦記》有聲讀播,每三人就有一人買過《尋秦記》實體書。
遍數香江開埠以來,只憑一部,在兩個月內就獲得這麼大成績的個人或組織,還真找不出來另外一個。
哪怕是當年創辦明報,筆名金鏞的查先生也沒有這份殊榮啊(時代不同,全渠道和單渠道不能相提並論,沒有不敬)。什麼時候香江出現了這麼一號人物?怎麼以前都從來沒有聽過呢?創作出這部的到底是何妨妖孽?
總之,以前只道是尋秦記很火,此時才有了直觀的認知。整個會場臺所有觀眾,心裡就沒有不好奇亢奮的。
由於之前刊登尋秦記,李文星都只是用星空文學社做出處,這會兒大家就都想見識一下真正的創作人。
而個別知道真相的人,無論熟不熟悉,此時都不由看向坐在前排的那個,一襲藍衫,古裝打扮的年輕人。
難道真的有生而知之?他才多大?有二十歲沒有?要知道武俠大宗師查先生也是四十歲才有這樣的成就。
那在現場眾人都好奇《尋秦記》創作人的時候,李文星又在做什麼呢?在臉紅。
無他,《尋秦記》再火,也只是李文星抄襲前人的創意,並不是他原創。
現在聽著臺上的司儀自由發揮,為了對得起他所拿的出場費,都快把《尋秦記》誇成是華語四大名著一般。
隨即,對方還自作主張,把《尋秦記》的創作人也誇成是百年不遇的文曲星,更是將其與幾位大師相比較。
李文星終究還是要臉的,抄襲就算了,還請人代筆,難不成真把功勞全都收歸自己?以後被爆出來怎麼辦?
基於這樣的原因,接下來,李文星就想做一件自認為正確的事……為自己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