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爾默心如明鏡,“他怨的哪裡是我們,其實怨的是扎克伯格和臉書。”
“喔?”
陸飛喝著可樂,一問才知。
從去年開始,谷歌重點推出一款名叫“Google+”的APP,也是照著臉書推出的社交網站,而且縫合了微信的群聊和朋友圈功能。
擺明了就是要奪下社交媒體這塊蛋糕。
當時,臉書的員工才兩千多名,谷歌有兩萬多名,幾乎是臉書的12倍,營業額方面,更是15倍的差距,資金、技術各方面的資源和,毫無疑問,谷歌遙遙領先臉書。
“谷歌+”和臉書之間的戰爭,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競爭,按常凱申的說法,那就是——
優勢在我!
結果卻出乎意料,雖然谷歌的社交網站註冊使用者,僅僅一年之內就超過了1.5億,但每月花在“谷歌+”上的時間平均只有3.3分鐘。
而花在臉書上的,卻有整整6小時。
更關鍵的是,臉書的活躍使用者非但沒有在“谷歌+”的瘋狂燒錢補貼下,蒙受任何損失,全美使用者增長速度也超過了“谷歌+”。
谷歌簡直賠了夫人又折兵,一敗塗地!
“我想不通,‘谷歌+’輸給Line,我和謝爾蓋也就認了,畢竟Line背後有企鵝,可憑什麼會輸給臉書,錢比它多,人比它多,功能比它多,為什麼使用者還死守臉書,不選擇谷歌?”
拉里佩奇煩躁地猛灌了口紅酒。
“沒有什麼想不通的,與其說‘谷歌+’是敗給了臉書,還不如說是輸給了人們的惰性,使用者覺得沒有必要轉變。”
陸飛擺了擺手。
“惰性?”
拉里佩奇和鮑爾默驚訝不已。
“對,‘谷歌+’還不足以臉書使用者消除自己的使用慣性和惰性,轉投到你們這邊,不知道你們聽沒聽過一種理論,叫創新的擴散?”
陸飛從雪茄盒裡拿出一根,邊剪邊說。
網際網路產品大部分都適用這個理論,也就是使用者根據接觸的時間早晚,可以分為第一批吃螃蟹的早期接受者、早期跟隨者、後期跟風者,以及滯後使用者,但凡能在早期接受者跟跟風者積累到超過16%的比例界線,就會形成對抗同類網際網路產品的天然屏障。
“我懂了,你的意思是在臉書上的時間、精力、資訊這些沉沒成本太高,讓早期使用者沒法放棄臉書。”拉里佩奇恍然大悟,“他們不能放棄,他們社交圈的人也自然不能放棄。”
“對咯,谷歌入場的時間太晚了。”
陸飛嘴角微微上揚。
“是啊,如果再給谷歌一次機會,就該在08年、09年就推出’谷歌+‘,當時的社交媒體市場還不成熟,臉書沒有跨過16%的鴻溝,早期的接受者對這些新鮮事物還很開放。”
拉里佩奇嘆了口氣,“那樣的話,就可以跟臉書一較高下。”
“是啊,你看現在跟臉書的競爭不就是同期出現的LINE和推特嗎。”陸飛笑道。
“臉書現在正在攻略歐亞市場,要從Line手裡搶下市場份額,恐怕只比跟我們‘谷歌+‘競爭容易一點而已。”
拉里佩奇投去羨慕的目光。
“其實,你們‘谷歌+’還犯了一個錯誤。”
陸飛語氣認真道:“致命錯誤。”
“什麼?”
拉里佩奇皺了皺眉。
“從正確的人那裡得到正確的資訊,應該交給高階演算法解決,而不是使用者自己設定。”
陸飛僅僅一句話,卻讓他茅塞頓開。
谷歌能讓使用者儘快獲得想要的資訊,並迅速引導到連結的網頁,但臉書恰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