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現在自己力大無窮,扛著就扛著,也不累。
今日裡進城,唐蘇凡有心逛逛,也好讓英兒這個整日悶在家裡的‘小宅女’出來見見光。
陶英兒的目光四處打量,喜出望外的看著長安城熱鬧的街景。
不一會兒,陶英兒臉上的笑容便沒有停下過。
“小五,你慢點~”
另一條街上,王馨月與自己的丫鬟遊走在長安街頭。
“娘子,快看吶~哪兒正有人耍散樂呢!”
小五指著一邊的街角,正是熱鬧非凡的聚攏著一群人。
散樂也是所謂的雜技。
在秦漢時被稱為“百戲”,隋唐時被叫做“散樂”,直至唐朝時期,為了更好的與歌舞、演出、雜劇等表演藝術進行區分,給它取名為“雜技”,這也是雜技一詞的由來。
在唐代,雜技不只是宮中獨有的,它也盛行於民間百姓的生活之中,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從技者有時在人多的廣場表演,街頭巷角有時都能看見。
街角,被圍成了一片空地。
早就有來得早的觀眾已經捧場的鼓掌起來。
花槍、繩技、竿技、馬技、口技、耍的好不熱鬧。
頓時便吸引了二女的目光。
在這兩年,災時不斷,耍散樂的人不斷投了其他行。
恐怕也只有在長安裡現在能天天看到耍散樂的人。
“好!好好好!”
“再來一個!再來一個!”
“好啊!!!”
歡呼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唐蘇凡和陶英兒從街的另一邊走了過來,未來旁邊看了起來。
這時候正好輪到了一匹黑馬過繩橋,上面騎這一人,手執橫棍,兩邊各立了個兩尖碗。
這功夫底子,每個幾年功夫是練不出來的。
哪怕前世參加過不少娛樂活動的唐蘇凡,仍是第一次現場看雜技。
還是這種純原生的古代雜技。
正所謂一個時代的文化由政治經濟所決定。
因此就是在這樣一個繁盛至極的朝代,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中國民間雜技這一充滿特色的藝術活動在唐朝時期透過不斷地創新與發展,內容更加豐富,形式也更加多樣化。
這也是反應這長安城繁華熱鬧的映照。
“各位,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嘞~”
過馬繩正走到了一個精彩時段,一個小廝敲著銅鑼,圍著場便開始討錢。
於是不少人都會掏出銅錢要麼遞在小廝的手中,要麼就直接扔進場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