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李秀寧別惦記了。不過李元吉也清楚,這番話說服不了李秀寧,當即又道:“不過阿姐放心,等到我大唐派二路大軍趕往突厥的時候,我一定拜阿姐為帥。”事實上大唐並沒有二路大軍這個說法,也沒有二路元帥這個職位。
一般前方戰事不利,大唐要派遣的話,也只會派遣一員勐將,率援軍前去馳援。
不會像是影視劇裡演的那樣,來個什麼比武奪帥,比出一個武藝超群的人,授二路元帥,領兵去出征。
軍中無論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有一個聲音,一個做主的人。所以大唐只有換帥的說法,沒有派遣二路元帥的說法。
不過這番話裡的意思,李秀寧應該能理解。臨場換帥這種事情,在其他朝代很少見,也不會有人贊成,但是在大唐就不一樣了。
在大唐不敢說常見,但也不少見。昔日大唐對陣劉武周的時候,初陣一敗塗地,最後就換上了李世民為帥。
對陣竇建德、王世充的時候,也吃了個大虧,最後就換上了李世民為帥。
對陣南梁的時候,也吃了個大虧,最後就換上了李孝恭為帥,李靖為副手。
所以,在大唐,臨場換將,或者吃了敗仗以後換將的操作有的是,並不稀奇,並不值得一驚一乍的。
什麼臨場換將乃兵家大忌的說法,在大唐也不太站得住腳。畢竟,大唐臨場換將的幾次都打贏了,而且還打的很漂亮。
李秀寧果然理解的這番話裡的意思,但眉頭也緊跟著皺了起來,
“你信不過李靖?覺得李靖此次出征會敗?所以想讓我早做準備?”那倒不是。
在大唐,誰都會敗,唯獨李靖不會敗。大唐軍神的含金量可是槓槓的。
如果沒有過人的能耐,沒有百戰百勝的戰績,李靖如何能壓得住大唐的一眾人傑,奪得軍神的美譽?
要知道,跟他競爭的對手可不是什麼阿貓阿狗的小人物,而是各個都彪炳史冊的大人物。
現在有李孝恭、李世積、屈突通、劉弘基、蘇定方等人物,以後還有薛仁貴、郭子儀等人物。
有唐一朝,稱得上是名將的數不勝數,稱得上是將帥之才,並且建立了無上功業的也有的是,可博得軍神美譽的,只有李靖一人。
提到大唐軍神,人們能想到的也只有李靖,而不是李孝恭、李世積、蘇定方、薛仁貴、郭子儀等人。
如果李世民不是皇家嫡系,後來沒有成為皇帝的話,那他倒是能跟李靖有一拼。
可惜,他是皇家嫡系,歷史上還成了赫赫有名的千古一帝。如此一來,他就沒辦法再跟臣子競爭軍神的美譽了,只能跟秦皇漢武去競爭千古一帝的美譽。
有道是,盛名之下無虛士,李靖還是在一堆名將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博得了軍神的美譽,說他會輸,可能性幾乎為零。
更別提這還是歷史上他的成名之戰。輸的機率就更小了。比零還小的機率,那跟穩勝有什麼區別?
所以李秀寧的猜測,僅僅是她的猜測而已,根本不可能會實現。不過,李元吉並不打算解釋。
李秀寧既然這麼想了,那就讓她繼續這麼想好了,只要她相信了自己的猜測,放棄了去領兵出征,那一切剛好按照他想的來了。
他也不用再多費唇舌。
“阿姐說笑了,我倒不是信不過李靖,而是我大唐的兵馬一直以來都是由我李氏之人掌握,這還是我大唐第一次將兵馬交給一個外臣。所以是好是壞,會出現什麼結果,誰也不知道。所以我必須防備一手。”李元吉儘可能的順著李秀寧的話說,不過並沒有承認李秀寧的所有問題。
像是李秀寧所說的‘他信不過李靖’,那就沒辦法承認。這種話要是承認了,李秀寧反問一句,你既然信不過李靖,幹嘛還拜李靖為帥,讓李靖主持征討突厥的戰事。
他該怎麼解釋?總不可能跟李秀寧說,他就喜歡用信不過的人吧?那李秀寧能當成跟他動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