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謝叔方和殷開山,兩個人的爵位已經達到了人臣的頂點,已經不可能再往上升了,所以要多淡定有多淡定。
“臣殷嶠……”
“臣謝叔方……”
“……”
“參見殿下!”
李元吉在殷開山等一眾人恭迎下入了轅門,四處打量了一下後問道:“李帥呢?”
李君羨含蓄的笑道:“回殿下,李帥去巡視邊陲了……”
說是去巡視邊陲了,實際上是去實地勘察地形去了。
李世勣跟李靖、蘇定方的用兵方式截然不同。
如果說李靖是喜歡以正輔奇,以奇制勝的話,那麼李世勣就是喜歡以奇輔正,以正制勝。
前者是以極多的兵力打輔助,以奇兵突襲制勝,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戰果。
後者則是以極少的兵力打輔助,以堂堂正正之師壓垮敵人,付出的代價雖然會大一些,但取得的戰果會更徹底,壓迫性更強。
畢竟,如果有人取巧打敗你的話,你肯定會說人家是趁你不備,或者趁機不注意佔了便宜。
可如果有人從正面堂堂正正的打敗你的話,那你就沒有那麼多借口可以找了。
而蘇定方喜歡的,則介於李靖和李世勣之間。
蘇定方喜歡以正輔奇的兵法,也喜歡以奇輔正的兵法,兩種兵法他都會用,兩種兵法他也都精通,但具體你說他更喜歡哪一個的話,估計他自己也說不上來,總之,他會根據不同的戰事,採取不同的兵法。
通俗點講就是按照戰事的需要,給出最適合戰場的兵法。
乍一聽似乎比李靖和李世勣高階一點,可實際上如果真比起來的話,蘇定方可能比李靖和李世勣弱一線。
在兵法謀略上,並不是說你懂得多,會用的多,你就厲害。
而且,你懂的,你會的,別人就不一定不會。
像是李靖喜歡以正輔奇,以奇制勝,但不代表人家就不懂、不精通以奇輔正,以正制勝的兵法。
很有可能人家以奇輔正、以正制勝的兵法更厲害,只是人家藏著,不願意用,又或者沒對手能逼他用出這種兵法。
所以,並不能因為蘇定方兼顧了李靖和李世勣的兵法,就認為他比李靖和李世勣厲害。
不僅如此,這還證明了他比李靖和李世勣弱一線。
因為李靖和李世勣雖然一直在用一種兵法,可他們一旦出兵,基本上都是將敵人拉入到他們的節奏中打。
敵人在應付不了他們節奏的情況下,就只能被他們牽著鼻子走,在這種情況下,勝負會向那邊傾斜,不言而喻。
像是李靖打頡利,就是以正輔奇,以大量的兵馬吸引頡利的注意力,然後趁頡利不備,直接直搗了頡利的金狼帳,根本沒給頡利集結兵馬,跟他對壘的機會。
李靖處處站著先手,頡利處處落在後手,頡利想贏李靖,除非引外力加入,打亂李靖的佈局,不然只能被李靖拖進他自己的節奏中,按在地上摩擦。
相比起來,蘇定方就是在見招拆招,並沒有將敵人拖入他自己的節奏當中,所以打起來就沒有李靖那麼得心應手,會累一些。
所以這就證明了蘇定方比李靖和李世勣弱了一線。
不過,蘇定方比李靖和李世勣都年輕,未來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成長,而且,蘇定方是那種大器晚成的人,是那種五六十歲也會處在黃金期,甚至才進入黃金期的帥才。
所以他有博採眾長,超越李靖和李世勣的機會。
歷史上蘇定方加入大唐陣營比較晚,而且加入大唐陣營的時候,大唐能對付的敵人都對付的差不多了,所以戰績才沒有李靖和李世勣那麼輝煌。
並且,他進入到黃金期的時候,大唐幾乎沒什麼像樣的對手了,所以他也很難獲得耀眼的戰功。
而現在就不一樣了,他雖說依舊在李靖和李世勣之後加入了大唐的陣營,可比歷史上足足早了七八年,並且起步就是國公,而不是歷史上的折衝校尉,還參與到了大唐的統一戰事當中。
所以他超越歷史上的自己,達成更高的成就,是極有可能會發生的事。
言歸正傳。
李世勣之所以跑出去勘察地形,就是為了滿足他兵法的‘觸發條件’。
他是以奇輔正,以正制勝,需要派出去的兵馬有很多,需要跟敵人在不同的地形中直接接觸的兵馬也有很多,所以在大軍進軍期間,不能因為地形因素出現太大的差池,不然很容易被敵人埋伏,最後導致全軍覆沒,所以他必須將他所需要進軍的各個地方的地形瞭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