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不止李世民,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掌權者在施政這方面,都是這樣的,都喜歡保守一點,尤其是在沒有其他先例的領域,都喜歡按照先例來施政。
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開拓精神,也不是說他們不喜歡創新,而是他們不喜歡冒風險。
對很多掌權者而言,一動都不如一靜。
創新都不如守舊。
這也是為何歷朝歷代都比較守舊,都比較固化的原因所在。
即便是有所創新,也都是在沿用了前代的各項政令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會慢慢的去創新。
所以李世民的想法李元吉能理解,但不代表就要聽李世民的。
他有著遠超於李世民的見聞和知識,他的想法和策略自然也比李世民高遠。
只要李世民對他的想法和策略沒有太大的看法,那就說明他的想法和策略是可行的,是符合這個時代的,那麼他就可以去做。
“既然二哥沒有其他的看法和建議,那就這麼定了。我即刻給各軍傳令,讓他們找適宜的地方安置那些剛剛救出來的百姓,同時讓他們儘快將所有招降的,以及俘虜的突厥人,分出三六九等來,依照我的想法儘快分散開來。”
李元吉緩緩的道。
李世民沒有吭聲,只是板著臉坐在那裡。
李元吉叫來了趙成雍,將自己的命令吩咐下去以後,盯著李世民繼續道:“我們再說說如何處置所有牛羊馬匹的事宜吧。
在各聚集地分走數百萬以後,仍有數百萬需要我們處置。
牛羊的話,我的意思是拿出一部分賞賜給有功的將士,再拿出來一部分分往奴隸比較多的各地。
剩下的交給那些願意效忠我大唐,並且願意歸附的突厥貴族們的族人放養。
具體在何處放養,等到阿史那思摩等一眾突厥部族的首領到了再議。
至於馬匹的話,挑出中間不適合充作戰馬的馬匹,拿出一部分賞賜給有功的將士,另一部分發往各地,低價販賣給需要勞力的百姓。”
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牲畜就是最主要的勞動力之一。
而目前為大唐百姓提供勞動力的牲畜主要有牛、騾子、驢。
馬匹雖然也有,但數量不多。
因為絕大多數的馬匹被充作了戰馬,剩下的大多也充任著交通工具的角色,所以馬匹的價值很高,一般的百姓根本買不起,更別說買一匹馬回去充當勞動力了。
所以將此次繳獲到的一大批馬匹投入市場,讓他們成為百姓們的勞動力的話,能有效的緩解大唐勞動力不足的欠缺,同時也能提高大唐糧食的產量。
雖說一口氣將一大批馬匹投入到市場裡,朝廷會吃很大的虧,會少買很多錢。
但相比起對大唐國力的提升,以及對大唐勞動力的提升,這點虧,這點錢財,根本不算什麼。
大唐如今不缺錢,缺的是勞動力,以及綜合國力。
所以在這兩個方面,投入多少錢,損失多少錢,都不算虧。
只要大唐的勞動力和綜合國力上來了,大唐能得到的就更多。
而現如今大唐的國力還支援不了大唐的將士發揮出全部的實力,也支援不了大唐的掌權者的野心。
所以在增強勞動力和增強國力這兩方面,必須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