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派出去的將校或許能小勝一兩場,可根本扭轉不了戰局。”
雖說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例子不少,大唐也有不少,甚至李世民還創造過一個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可這些例子基本上都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等多種因素加成下才取勝的。
絕大多數的戰爭,都是在勢均力敵,又或者兵力多餘敵人的情況下取勝的。
所以,兵力的多寡對戰爭的勝負影響很大。
而且,一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例子,也是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打出來的,只不過輔助人員,沒有斬將奪旗的人耀眼罷了。
這也讓很多人誤以為,一些名將的以弱勝強的例子,就真是用那點人馬打出來的。
就拿李世民的虎牢關一戰說。
李世民在虎牢關一戰中,以少勝多,以寡擊眾,以三千人擊潰了竇建德十萬兵馬,看似是李世民能征善戰,麾下的玄甲軍敢打敢殺,可實際上真正為這場戰事做出貢獻的人馬遠遠不止三千人。
李世民只是在許多人一起努力為他搭建的舞臺上,打出了這個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桉例而已。
若是沒有許多人幫他牽制各地的兵馬,幫他阻擋各地的敵人,幫他創造時機,幫他創造戰場,僅憑他和他手底下的三千人,真的能擊潰竇建德的十萬兵馬?
竇建德能在亂世中成就一番霸業,又豈是蠢人?
李世民手底下如果只有三千人的話,那他在遇襲後怎麼可能會跑?
他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率領著麾下的十萬人跟李世民剛正面。
李世民和手底下的三千玄甲就算是再能打,也會被十萬大軍形成的人山人海給淹死。
就算竇建德是蠢人,在遇襲以後放著絕對的人數優勢不用,任由李世民殺,那麼戰後,面對著只有三千人的李世民,他又怎麼可能會重蹈覆轍?
他和王世充商量商量,還能再湊出個十萬人來,一樣能把李世民淹死。
所以,李世民在虎牢關一戰中的勝利,雖然對他征討竇建德和王世充的戰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可真正讓他取得最終勝利的是他手底下雄厚的兵力。
他正是因為有足夠的兵力做後盾,他才敢在虎牢關率領三千玄甲去奇襲竇建德的十萬大軍。
他也是因為有足夠的兵力可以用,他才能在虎牢關一戰後,快速的擴大他的戰果,將一點勝利,變成了全盤勝利。
如果沒有足夠的兵力的話,他除非一下子碰到了竇建德和王世充湊在一起,並且帶領的兵馬不多,然後將他們一勺燴了。
不然他在虎牢關贏的再漂亮,再驚世駭俗,也決定不了最終的勝利。
李世民現在就是在以身說法,在以他的經驗,告訴李元吉決定戰爭最終勝利的根本因素是什麼。
“所以二哥是想說,你能湊齊足夠的兵馬,也只有你能扭轉戰局?”
李元吉現在也不是什麼軍事小白了,在河北道、葦澤關的戰場上滾了一圈,又看了許多兵書以後,對軍事多多少少也有一些瞭解了。
前身雖然沒有留下什麼可以直接用的兵法謀略,但前身卻留下了大量有關戰事的記憶。
把那些戰事全部在腦海裡滾幾十遍遍以後,對這個時期的軍事認識就更深了,也更瞭解了。
所以李世民到底在說什麼,又在暗示什麼,李元吉很清楚。
李世民下意識的就想說一句‘那是當然’,可看到了李元吉眼神中帶著一些戲謔,冷哼了一聲沒有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