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他們二人都是‘檢校’官職,但正轉與否,還不是楚王一句話的事情。
待他們收下聖旨之後,李智雲接著道:“雖說我們最後一步成功了,但善後的事情,本王卻有些難以決定。你們覺得,我們是先動朝臣合適, 還是先解決太子留下的那些人?”
這個問題,有兩個物件,朝臣的背後是皇帝,太子留下的人則是李建成部的餘孽。
杜如晦笑著道:“殿下,這個問題,臣和薛收考慮過, 有個想法,殿下可以聽一聽。”
“你說。”
“殿下不妨先動禮部尚書李綱。”
聞言, 李智雲想了想,面色一喜,“妙啊。”
李綱沒有直接參與東宮謀反,因此不再罪臣之列,但是他是太子的人,自身就有一定嫌疑。更重要的是,李綱身份很特殊。
他既是太子的人,同樣也是一部尚書,屬於朝廷重臣。動李綱,完美契合李智雲的想法。
現在太子和齊王已死,李淵病重,這正是李智雲趁機穩固擴增勢力的最好時機。
而穩固勢力,勢必要排除異己。
動朝臣, 則是試探李淵態度。
動太子的人,同樣也是試探李淵的態度。
只不過,兩者的分量不同。
太子畢竟謀反了,動他的人, 不會讓李淵難以接受。若李智雲動朝臣,是否會引起李淵反對, 誰也不敢保證。
畢竟,皇帝是不可測的生物,雖然李淵半身不遂無法處理朝政,但是李智雲又怎麼知道李淵會不會還想著有朝一日重返朝堂呢?
而對付李綱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若是李淵允許他拿捏李綱,這說明李淵基本上對他放權,他這個監國楚王實至名歸。
若是李淵不同意,那麼就說明李淵還想著控制自己的勢力膨脹。
如果是前者,李智雲自然高興。如果是後者,那麼他就不得不考慮讓李淵再傷心一次了。
他可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犯糊塗,婦人之仁,遺恨千古。
拿捏李綱,實在簡單的很。
隔日,小朝會上,檢校太常卿杜如晦直接稟明,李綱似有和太子聯合謀反的傾向,應該立案調查。
話音落下,檢校大理寺卿魏徵、檢校司農卿薛收立即附議。在其後, 吏部尚書獨孤晟附議。
其餘大臣紛紛暗歎,楚王這是在出手掃滅敵人了。
曾經的大理寺卿鄭善果, 太常卿鄭元璹,司農卿宇文穎等人可不是楚王的人。現在神策府的文臣們一朝上位,立刻對太子殘留在朝堂的大臣出手,既讓他們覺得意料之外,但是又覺得是情理之中。
李綱當然不願意承認他造反,立馬錶示自己從沒有和太子同流合汙。
但是,政事堂的裴矩、楊恭仁、陳叔達,三人先後開口,很快就將李綱壓的說不出話。
誰人多,誰聲音大,誰的拳頭大,誰就有道理。
此刻,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一刻,朝臣們才猛然發覺,原來楚王居然有這麼多的朝臣支援他。
裴矩也好,楊恭仁也罷,甚至是獨孤晟,他們都只是一個人,但是和他們相善的臣子,加起來,規模可不小。
又因太子勢力遭到沉重打擊,皇帝任命楚王監國,現在朝堂上,自是唯楚王一家獨大。
聽著朝臣們各抒己見,李智雲目光看向裴寂,後者低頭不語,始終不發一言。
“咳咳。”
一聲咳嗽,群臣禁聲,看向楚王。
李智雲問道:“裴相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