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庭隆聽罷心下也是一驚,按照都無羈的意思,除了這謝家的死士,一直有人在跟蹤著自己。
“是你說的那個組織覓的人?”
都無羈皺眉道:“看她們的打扮像,但那白衣女劍客上次出現時並沒有戴面具,這讓我很費解。”
按照都無羈以往的經驗,這個組織的人出現時都是戴著面具出現,面具的額頭上有一片紅色的火焰。
“她們又為何要救我?”朱庭隆奇怪道。
“你身上有她們想要的東西,當然也可能是你活著對她們意義更大。”都無羈道。
說罷他帶著三個千戶檢查了倒在地上的屍體,都無羈看的很仔細,生怕錯過了一點細節。
“都是高手,看來是抱著要你必死的決心。”
朱庭隆道:“謝家玩的有些過了。”
……
文會已經進行到了第二階段,由本次的考官宣讀比試的規則。
文會共分三日進行,首日比試書法,次日比文章,第三日比詩詞。
平國和寧國在每局比試中可以出兩人參加,鄭國每次一人參加,每人最多參加兩日的比試。
考官方面,十七名考官要分開就坐,而且相鄰的考官不能是本國的,這也是為了避免本國考官過於偏袒本國學生。
大家也都知道即便如此,各國也仍然會傾向於支援自己國家的參賽學生的,畢竟這文會代表著自己國家的最高水準,一旦輸了丟的是包括考官在內的所有讀書人。
本次文會還有一個特殊的考官,他至今還沒有出現,因此文會的主辦方暫時不便透露他的身份,只說他不屬於三個國家中的任何一個,但又高於在場的所有大儒。
這讓這群大儒們很是奇怪,至少他們沒聽過蠕蠕或者南蠻出過什麼大儒,而且是高於在場所有人的。
文會進入第一場比試,便是書法的比試。書法比試在整個三場筆試中放在第一場,但所佔的比例也是最小的,只佔到兩成的分數。
而次日和第三日的比試分數各佔到四成之多,因此這後面兩場筆試才是重頭戲。
那書法就不重要了嗎?顯然不是,除了首日的兩成外,在文章及詩詞的比試中也有書法的分數。
打個比方,你的書法很好但文章一般,仍然可以超過書法差文章一般的人,同理文章好但書法差,是要減分的。
也就是說書法的比試是一個延續性的,單純的書法比試只佔兩成。
經過商議後,各國派上了各自書法最為優秀的學子登上高臺來比試。
平國派上的是太學的兩位學生,大寧派的是殷思坦和國子監的監生柳端,鄭國則是派的唐懷。
考題是抄寫平國大儒呂峰的一篇文章和王慎的《蕺山筆記》中的一篇文章。
五名學生各自思索了一下便都將毛筆蘸足了墨開始奮筆疾書。
這個時代的學生自小就苦練書法,大多數都能寫一手不錯的字,但要說到書法,那就不單純是要求字寫的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