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歌手譚軒無比差異的望著李傑,心中的震感久久不能平復。
那撕裂性的音浪,大氣的旋律,成熟的曲風,酣暢淋漓的吼出每個毛細血管裡的荷爾蒙。
就像幾萬伏電流在他身體裡瘋狂的躥動,都快要給他燃爆了!
為了在濱海立足,譚軒聽過不少搖滾樂,有在酒吧現場聽的,也有在錄音機間聽的。
他也聽過很多牛逼到的演唱,見識過很多大牌的歌星,但沒有哪一個像現在這樣震撼他,撕裂他,感染他!
直到這時,才明白,音樂改變人的力量是如此之大!
就像知道海浪的翻湧能夠讓人迷失,就像堅信迪倫的歌聲可以把人塑造。
這個素未平生的年輕人,披上搖滾的鎧甲,就像變身成了響徹國際的天皇巨星,他的每一個音符都是爆炸性的,令人撼動,熱血沸騰!
譚軒被刺激著都想和李傑一起去嘶吼了,祭奠那曾經逝去的青春......
這是李傑第一次唱這樣的歌,也是他第一次這樣玩命的嘶喊。
就像坐上了一架衝向藍天的波音戰機,他心中壓抑許久的情緒全被帶出來了。
伴著激昂的琴聲,一曲唱罷,他過癮的唱出了一身的熱汗!
等到最後唱完了,他才幡然醒悟,剛才的情緒放的太開了,沒有把該收住的地方收住,甚至到最後情緒都沒收回來。
這首歌的主旨抒寫當代普通勞動群眾在城市邊緣、在現實與夢想之間的生存掙扎、反映底層人民生活現狀的作品,以搖滾性的悲情和吶喊衝擊人們心靈最敏感的那根神經。
而李傑剛才聲嘶力竭的呼喊,沙啞和撕裂的聲音帶出的是絕望,妄圖讓極度的積極向上在極度的悲觀中浴火重生。
從這激昂但冰冷的旋律中看到的唯一希望就是“春天裡”。無論他如何堅定的追憶和尋找迷失的自我,都讓人感覺是如此的空洞和乏力。
是不是不如意的東西已經太多太多,以至於侵蝕了他太多的夢,僅僅留下一些“春天裡”的美好。
不是出於本意,卻唱出了他的另一種“真實”?
一首《春天裡》,李傑整整唱了八遍!
很誇張嗎?一點都不誇張!
海濱地鐵站可謂是全省的交通樞紐,又正值晚高峰時段,地下通道里的行人當真是川流不息,聽完一波又一波,簡直是欲罷不能。
海濱近千萬人口,至少有一大半是外來人口,他們沒有海濱的戶籍,也買不起本地的房子,每天擠著地鐵來來往往,為了生活和理想打拼的人們,多在其中。
而這首《春天裡》很容易引起了行人的共鳴,誰不是懷揣著夢想來到這裡,誰不渴望獲得成功,又有多少人曾有過一段刻苦銘心的往事,沒有誰不曾在現實面前撞得鼻青臉腫過?
直奔主題的歌詞把我們帶到懵懂的青春,不再諱言自己因為年齡的增長對很多東西已經開始看淡了形而上的抽象,而開始追求真實的生活和回憶過去。
就像歌詞中寫到的一樣,沒有恐懼,沒有欺騙,沒有冰冷的背棄,沒有信用卡,沒有股票,也沒有ipod。
我們是那麼年輕,那麼誠懇,無助卻又無畏的呼喊著,追逐著,夢想著我們的夢想,慾望著我們的慾望。
你擁有的正在讓你失去,你失去的卻永不再來。
或許你可以把這理解為一種“中年危機”,但這就是生活最真實的寫照和感悟。
這也是搖滾不同於普通流行音樂的獨特之處......
剛開始的時候,圍著李傑聽歌拍照的都是普通的路人,慢慢的來了不少也在地下通道里賣藝賣唱的“同行“。
他們全都被這首《春天裡》給狠狠震驚了一把。
驚訝的、好奇的、不敢置信的、懷疑人生的…
但無論信或者不信,“同行們”對這首歌的共鳴更加的強烈,對歌聲裡所蘊含的情感力量有著更多的感觸。
就像李傑歌唱的,是他們的人生!
而此刻的李傑已經忘我的投入的歌聲裡,唱完一遍又一遍,並且唱得越來越出色。
他不會刻意地炫耀自己所擁有的演唱或者彈奏技巧,隨心所欲率性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