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一戰,以兩個連擊敗對方數千人,大獲全勝,但一些短板還是暴露出來了。
一個是敵人在遠距離的時候,打擊力不足,一千米的時候才能開始吊射。
雖然可以埋地雷,但雷是一個被動技能,只有防守的時候有用。
商軍的性質決定了他們大多數時候都是進攻,所以必須補足射程更遠的武器。
思慮再三,胥餘畫出了一張圖紙,那是一根短短的鐵管,由兩個鐵腳固定,下面有個底座。
這東西叫做……迫擊炮!
迫擊炮製作比較簡單,把圖紙交給魯啟,用鑄鐵就能做,甚至不需要麻煩哪吒和天照。
它的優點主要是攜帶方便,東商接下來的目標就放在北美了,那裡分佈著數百個大大小小的部落。
由於太過分散,就要求武器必須便攜,你要造個牛逼轟轟的榴彈炮什麼的,肯定是不適合的。
迫擊炮可以覆蓋三公里遠的範圍,威力也不俗,已經足夠了。
另外,步槍的射速還是太低,導致對手最後衝進了陣地,上演了一場肉搏。
如果不是女防有萬夫不當之勇,一人幹掉了對方五十多人,商軍肯定會出現死傷。
為了彌補這個短板,就需要射速更高的武器。
那自然就是……重機槍。
在後世的非洲,50名英軍用四架馬克沁幹掉了5000名進攻的祖魯人。而裝備了馬克沁的德軍在索姆河戰役中,一天干掉了六萬英軍。
口徑越大越正義,射速越快越自由。在這樣的大殺器面前,人數只不過是個數字。
不過馬克沁還是太過笨重,士兵攜帶起來非常麻煩。
為此,胥餘干脆畫了兩套圖紙。
一套是傳統的水冷套筒版,一套是使用散熱片的風冷版。
風冷版要輕便很多,不過他的散熱效果跟水冷比起來要差一些,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容易因為槍管過熱而出故障。
等迫擊炮和重機槍製造成功之後,商軍的火力配置基本就可以算是趨於完美了。
在實戰中,當敵人進入兩公里範圍,就開始迫擊炮洗地。
進入八百米,馬克沁重機槍收割。
進入五百米,98K步槍挨個點名。
進入一百米,手榴彈伺候。
在這樣的火力配置下,胥餘相信,只需要一個營,就可以抗衡對手十萬大軍。
而這個世界上,除了西周這樣極少數的大國,哪來的十萬大軍呢?
就算是西周,現在已經擁有了步槍和炸藥,他們的火力在商軍面前仍然不值一提。
不過,這個世界是有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