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常向東北上要做什麼,需要做什麼,最好能做什麼,最好能儘快能整理出一個目錄,讓常向東知曉。
……
“你們之前的準備工作很到位啊!”
站在臨水的船塢平臺上,看著已經在下方鋪設船脊的施工現場,朱允熥非常滿意的說道。
“在二號船塢興建之初,其實就已經考慮到四型飛剪船的營造所需,畢竟當時暫緩四型飛剪船建造的命令還沒下發。
後面命令傳來,框架也已經打下,為了造這平臺,前面投入可不小,考慮再三就繼續下來。
這不正好湊上了嗎?”
羅貫中的身體終究差了,不適合帶人上平臺實地考察,本已準備離開的劉授業,代替出現在朱允熥身旁為其講解。
將船塢建在水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哪怕有水泥,鋼筋,水下地基的建造依舊是難點。
石碌河與南海交匯地,情況還是好了,水系分支良多,只需要挑選一條適合河道,堵住水來的方向,將河水分流,露出一大段河床露便可施工,除工程量巨大,以及考驗後續的防水性外,也就那麼一回事。
“看來當時你們考慮很全面!”
成績就在眼前,沒什麼好說,鼓勵就完了,“那麼現在有什麼難點,或者說遇到的困難,都可以說。”
造船,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瓊海工部發展很快,效率提升,工藝改良不少,但總體情況還是沒變,簡單說就是技能點點的不少,但都在量上,距離質變還差了很多,各個環節依舊需要依靠人力。
水上平臺這邊,畜力還沒法用。
“說肯定還是說缺人,要人的話!”
劉授業笑了笑,“但石碌的情況不同,平臺就怎麼大,工序就怎麼多,加人也不知道加哪,搞不好人多了,場面還會更亂,影響節奏和效率。
相關配套的基礎建設,有了前兩年人員調配,也是夠了,差額並不大。
主要缺的還是技術人員,熟練工!”
“這一點,我在三亞的時候,解縉也已經說了,當時就提出在移民剛進入瓊海便開始針對的進行技能培養。
試點會馬上開始!”
勞力與勞動力之間還是存有區別的,後世但凡走上正軌,想要好好發展的國家,無不從普惠教育入手,不惜成本的推基礎教育,目的就是這個。
造船是體力活,但更是技術活。
看著沒接話,又是一副欲言又止的劉授業,朱允熥目露明悟之色,“你這幅樣子,是打算搞技校?”
話說到這裡,被道破了心思,劉授業乾脆攤牌,“我們的確想搞技校,可以的話最好今年就能搞起來,只是……大王你也應該清楚,士農工商,工商地位太低,別看現在工部人手最多,我們也做了很多提升工匠社會身份的舉措,但每年弘學院裡,願意將自身方向選在‘工’的太少,十個學子中,僮族,黎族對半開,漢族也就一兩個,可以說是相當的不吃香,改變不了這種認知,技校開起來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