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此預想,這場交流不說困難吧,至少再推進也不應該太順利。
但真實接觸之後,他們在倭寇的身上,根本就沒見什麼兇殘,野蠻,感官上那些倭寇更像是一條狗,順從,服從,尤其是在幾路海商代表面前,那完全是將自身尊嚴當草甸子踩。
到底什麼樣子的倭人,才是真實的倭人?
一時間弄得常向東,黃興都有些分不清。
直到他們看到那些倭寇首領親手處決手下的時候,方才明白的過來,這些倭寇究竟是怎麼樣的,也慢慢理解了朱允熥的評論……
“倭國諸島的價值,與我瓊海存有巨大的互補性,土地,人力,資源,及地理位置,無不如此!”
倭國的存在,對於中原並不陌生,隋朝便有遣隋使者,到了唐朝之後,遣唐使的規模逐漸擴大。
尊禮,崇佛,謙卑,視中原王朝為君父的倭國,除去最開始有些自大,在官方文書中自稱日出之國外,整體給士族的印象極好,甚至還在朝鮮之上。
誰讓朝鮮,在蒙元鐵騎還沒踏進其疆域前,便第一時間換了衣冠,以示臣服。
烏鴉是看不到自己的黑。
中原士族同樣也看不到……他們看不到南宋衍聖公的驚天一跪,看不到自己身為元朝官員欺壓百姓的黑暗歷史,更看不到時至今日自己那張任在欺上瞞上的嘴臉。
只看到……學法自身的朝鮮,毫無骨氣與氣節,背棄了儒家“仁義智信義”的核心教義,換了衣冠的舉動。
這也就導致,洪武初年哪怕大明與倭國外交不善,江浙一帶有倭寇為禍,但整體風評上,倭國強於朝鮮,這一感官尤其是在洪武二十年後更為明顯。
為何如何?
原因很簡單,因為欺瞞,因為李成桂!
李成桂,朝鮮王朝的開國君主,朝鮮半島的天降猛男。
相同的歷史,同樣反抗元朝通知,類同的開國之功,按理來說朱元璋與李成桂之間本該心心相惜。
可問題是在大明開國後沒多久,當時佔據朝鮮的高麗政權,便與大明建立了藩屬國關係,甭管是捏著鼻子認的,還是有其他考慮,法理角度上,高麗政權才是大明認可的藩屬國,而不是李成桂後來建立的朝鮮王朝。
因此李成桂的行為便是造反。
造反也就算了,問題在於造反成功後李成桂瞞了兩年時間,才將情況通報大明,導致大明知曉有李成桂這個人,還是在洪武二十年,而李成桂造反之實已發生四年。
甭管大明對藩屬國是什麼態度,就這一行為,你李成桂,你朝鮮幾個意思?
也就是大明要穩民生,穩發展,老朱年歲大了,不然按照中原的規矩,信不信,當年就滅了你!
說回倭國,倭國的情況就要好太多,自身哪怕正在生亂,洪武三年就跪了大明,縱有不城,倭國王良懷還是排了“僧祖來俸稱臣”,面子上給足了大明想要,朱元璋雖有所不喜,卻也沒再大動干戈。
至於南方倭寇的問題,在大明看來不過是皮癬,若無後續歷史做參考,倭寇的問題在洪武年,大明高層眼中也就那樣。
說到底就是資訊差下,做出的錯誤判斷。
不過瓊海因有朱允熥在,迷霧已經被撕開,不僅在方方面面正視倭國,更是動了全境佔領,高強度殖民的念頭。
不會再被表面的玩意所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