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登上島嶼西南最高的那座山就是第一步。
聞言,張巖持筆的手頓了頓,丟下炭筆揉了揉眉心,側身坐了過來,“行吧,咱們交接一下,交接完我就去睡!”
參照朱允熥繪製出來的界圖,平安與張巖都清楚,九江之地並沒有徹底脫離陸地,除主島外,北方一塊與廣州陸路相連。
相連就要打通,唯有打通陸地上的聯絡,方能從廣東境內遷徙百姓,填充九江人口。
任何事情都可以靠瓊海,唯獨人口這塊不行。
但問題是,界圖連著,現實怎麼走就需有人將找出來,哪裡修路方便,哪裡修路工程最少,在那設立崗哨,這都要好好考量。
“你說!”
拉了一張座位坐下,平安掏出小本本。
不知跟誰學的,現在瓊海的官吏身上都會帶著幾本小冊子,記下需要記錄的東西,以便隨時查詢與自我提醒。
“我待不了多久,以目前探測速度,碼頭的選址兩日內就能拿出來,上山之後做出規劃,我就需要沿海北上,尋找澎湖群島。
不管找不找得到,一旬之內肯定回來。
就將這邊最主要就是將碼頭,與上山道路打通!”
一邊說張巖一邊與紙張上畫線,“經過下午的觀察,我的打算以海灣為中心,修建三條環形道路。
第一條作為碼頭,第二條大致在這裡,然後立足於這兩條環形道路,修建多條臨時道路,砍伐樹木,開採沙石,以供營造所需。
同時,水泥工坊,鐵器作坊,我打算修建在這裡!
……”
張巖作為決策層。
決策層,就是從策劃人員手中將其任何合適的方案挑選出來,完成最終的整體規劃,抓個方向就行。
為了登陸九江,說是掏了瓊海的家底都不為過。
在既定了職務外,瓊海還組建了一支三十人的技術團隊,如今張巖對平安交代的內容,就是這隻技術團隊與早些時候拿出來的。
“我大概明白!”
眼下的工作,主要是兩重。
沒下船的抓緊休息,上岸的儘快完成三通,船上的測量人員則測出水深。
今夜平安真正要做很簡單,保障好照明和一會夜宵供給,當然他本人要想上岸也可以。
“那我先去休息了!”
平安暫時不算決策層,但過往經歷,類似的事沒少做。
洪武年間出塞北伐近十輪,平安所在的密雲衛藉此出動五六次,塞外駐點,安營紮寨與眼下情況差不多,都是陌生地,陌生的環境,輔以團隊能力讓整個團隊更好的生存下來。
對此平安表示很熟!
……
工作交接,張巖離開船長室,人卻沒有向臥艙去,而是沿著樓梯下了艙室。
鎮字級飛剪船,池水線四米不到,加上水上部分,與甲板上層漆裝,上下不過九米,分成五層空間,甲板上二層,甲板下三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