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團有所改變,但歸根究底還是舊軍中出來的。
來自民間新兵少了,時間一長就會被同化,到時候想要再改就沒那麼簡單的。
過去的方案中,三千人是一千八對一千二,形成舊二對新一的局面。
“軍中軍戶,其實並非多為戰兵,還有不少手藝人,如果真有麻煩的話,我覺得工部可以吸收一部分!”
“刑部,司法都需要執法人員,各家吸納一百人問題不大!”
“針對基層的軍官,我個人覺得也可以放開,給他們一個從軍隊中跳出來的機會,如何?”
……
內閣成員是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面對常森新丟擲來的問題,解淪,沈秀和,林天麓,郭清紛紛開口,勢要將這些不穩定因素分流掉。
“工部分流兩百人,刑部,司法分流兩百人,各級縣衙分流一百八十人,最終舊軍進新兵的人數控制在一千四百人左右,同時給予副百戶以下官員,一次自由選擇的機會,原則上級別不變,透過考核之後可加入司法,刑部,審計部門充當對應官職!”
黃子澄目視四周。
講心裡話,他不希望其他體系吸納這些武官,因為這將影響到個體系的平衡問題,埋下大小不定的隱患。
可這不是沒辦法嗎?
主動提出還能早做準備,自己十一人解決不了,不是還有朱允熥嗎?
“可!”
“附議!”
……
“投票吧!”
得到多數人認可之後,進入決議決斷,最終全數透過,“下一個問題,軍中文職官員的任免!”
如果說之前的事,多以軍機處為主,各部門為輔助。
那麼這個問題,就涉及到各部門核心的問題。
人手!
沒有那個部門是不缺的。
行政六部,如今還有部門尚書都沒有,更別說全架構的組建,一是因寧缺毋濫,二是朱允熥劃下了一條紅線,無基層經驗者不得入中央。
司局級還好一點,都是跟著過來的老人,能力和經驗在過去都得到驗證,關鍵還是督辦級太少。
就算是第一批,第二批學員,也需要足夠的時間成長,拔苗助長只會讓損失更大。
軍隊要大建,一線是的兵卒,二線則需要處理各種工作的文職人員。
在所有部門都缺人的情況,支援軍機處誰心裡都不願意。
“一線的給我砍了五百人,我不多說什麼,但四位司局級,十三位督辦級,外加四十一位戊級吏員,一個都不能給我少!”
軍機是真的缺人,常森,徐增壽,張青,誰不是一人擔負多職,兵員少一點以後可以補充,可文職人員的數目未來各部門都會缺,今搶不到足夠的人,往後幾年也別想補齊。
“過分了啊,四個司局級,十三個督辦級,開什麼玩笑?”解縉苦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