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此事該如何安排?
就在此時,一行人走到了粥鋪面前,可能看到了四人衣著與難民不同,正在熬粥幾位兵丁以警惕的目光看著他們。
老朱不動神色的看了兩眼後離開了,轉而詢問朱允熥,“對此有什麼想法?”
“若是爺爺給機會,允熥想試一試!”朱允熥沉聲說道。
老弱體力不足,但還是可以做事的,多少有挪騰的空間。
“好!”
老朱點了點頭,“想試那就放手一試,口糧和禦寒之物你別想了,不過你能提兩個要求。”
沒說失敗的下場。
因為這不需要說,說就是失望!
“如果可以提兩個條件的話,允熥想要一千戶所,外加百位工匠!”
政府缺糧食不代表大明缺糧,老弱體力勞動不行,但小農小戶出來的婦孺紡織手藝多少還是有的,若是能借助新的紡織技術,稍加訓練便可以編織出大量的布匹。
商人出棉花,災民出力,紡織成布,以米結勞力,只要一個迴圈下來,整個局面就可以盤活。
別人怎麼操作可行性很小,但對於朱允熥而言,這一套只需打個招呼就行。
“可以,再轉轉,明日傳詔書給!”老朱面無表情的點了點頭,背手走在前面。
宵禁前,朱允熥回到住宅。
前來南京朱允熥就沒想過高調,未來一年將身子骨基礎打好,安安分分的過去就行了,完全沒必要去增加不確定的風險。
可眼下,他真的沒辦法坐視不管。
城外的難民太慘了,慘的無法用言語形容。
史上所寫的饑民數萬,浮屍百里,易子而食,寫的再形象再生動甚至傳神,都不如親眼所見帶來的衝擊感!
三萬多人……
瓊州遷徙的民眾也沒這個數,聽湯和意思後面陸續還會有人抵達,最終難民人數會暴漲到什麼程度,誰也說不清楚。
戶部能拿出來就兩萬石糧食,現有的人口均分一下,一人也就百斤口糧,煮成米粥也就支應個三個月,可考慮到日益降溫的氣候,兩個月頂多……
後續還有難民抵達,人均口糧只會更少。
麻煩,真的想的讓人頭大!
……
回到府內,鬧出的動靜不小!
常向東,李漆跑了過來,自從朱允熥跟著宮人離開,大家都在擔心這次面聖結果。
誰都知道這次面聖,將決定很多東西。
侍從掌燈,朱允熥直接走進書房,李漆於人群中隱去身份,常向東繞路跟著走進書房。
“殿下的臉色不好,莫非有什麼難事發生?”常向東低聲詢問道。
“江北的難民是什麼個情況?”
負責瓊海國移民諸事的就是常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