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人認為科舉源自於隋,一脈相承久經不變,可稍微瞭解一點歷史就知道,科舉真正來自南北朝,隋朝的科舉不過是漢朝察舉制變種版,隋文隋煬兩帝,透過科舉招錄的進士平均三年有一個就不錯了,縱有名額也多被世家高門把持,一個寒門子弟都沒有。
什麼拉攏寒門打擊門閥世家,統統都是狗屁,隋朝做的甚至還沒其老東家北周宣皇帝宇文贇做得好,至少人家真的提拔了寒門子弟。
不過在一群洗白隋煬帝的歷史發明家,虛無家口中,將科舉制雛形扣在隋朝頭上,隋煬帝也成為一代雄主。
跟著就是唐朝,唐朝的科舉更像是對抗世家門閥的政治手段,而不是真心提拔,讀書花費多,選拔沒有規律,加上名額有限,大量的寒門士子在唐朝科舉中失去了機會,就算得到機會也只是小官。
怎麼辦,朝堂不要轉投地方節度使,總得有個出處,人是要恰飯的!
安史之亂,五代十國初期,不知有多少唐朝科舉制的失意者登場。
真正穩定下來的科舉制還是要說宋朝,雖然出現了沉官的現象,可至少人家宋朝養得起,南北兩宋誕生了多少名家,出現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賦,連帶著文化,經濟,手工業快速發展,思想無限碰撞。
不提拉胯的軍事力量,宋朝所誕生文化,智慧絕對為歷朝最為耀眼的。
只可惜這樣的輝煌文化,隨著八股文的出現,愣生生將後世文人變成了考試機器,這些考試機器人,不復漢朝的氣魄,不具唐人的風骨,再無宋人的爛漫,除了做題就是做題,腦子都鏽掉了。
儒林外史中有記,清代進士不知蘇軾是誰,這完全就是一個冷笑話!
“多虧先生提醒了我!”
如今有機會挽回這些雜書,將炎黃漢人的文化,智慧保留下來,朱允熥怎能不動心,“收,不僅要收,我們瓊海國還要派人大量的收,收了不算看了不行,還要在這些基礎上編修成如《太平廣記》《太平預覽》《文苑英華》《冊符元龜》一樣的宋四書!”
後世,一講到四書,腦子裡冒出來就是四書五經。
但實際上四書最早的代指是《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冊符元龜》,此四書的價值絲毫不亞於《永樂大典》!
《太平廣記》,是漢族文言小說第一部總集,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從漢朝至於宋初各類也使傳說,外加道經,釋藏等為主的雜著。
《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食,物為序,分五十五部,包絡古今永珍,書中引用古書一千多部,儲存了大量宋前文獻資料,可謂是真正的百科全書,可惜儲存到後世的十不足一二。
《文苑英華》是大型詩文總集,上至南朝,下至五代,收集了2200人的詩文,作品近兩萬篇,唐代作品更是佔據九成,沒有這本書後世小學生也就沒必要背那麼多唐詩宋詞。
至於最後一本《冊符元龜》,則是一本政事歷史類百科全書性質的歷史學書籍,著名的《資治通鑑》受這本書影響而誕生。
此四書,涵蓋年數之長,包囊範圍之廣,記錄之詳細,絕對算是開了古今先河。
後面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多有其影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