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灑脫,其實老夫也是厭煩這些!”羅貫中笑道。
“請!”
四部經典,吳承恩的《西遊》是否為其所寫,後世至今爭論不休,曹雪芹的《紅樓》其本人寫的也就一大半,唯羅貫中的《三國》是其一人完成,更在其師施耐庵死後補齊了《水滸》。
羅貫中則以一人之力,於無中生有,開創新的搞出章回體的歷史小說。
不提《水滸》《三國》中的歷史錯漏,有著功底的羅貫中絕對可以稱得上一句歷史研究大家。
古代寫書和後世不同,沒有百度,沒有資訊大爆炸,一切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從各類史書中翻找,透過丁點的積累成文,一生一部半經典,此非大才何為大才?
寒暄中,李漆奉上熱茶兩杯。
“不知道先生今日前來,所為何事?”
朱允熥著看著坐在張定邊身邊的羅貫中。
“今日羅某前來有一問一請,還望大王應許!”羅貫中抱拳說道。
“先生能來瓊州,已是允熥的榮幸,何來問請之言,直接說明就是!”
問,應該是問《水滸》《三國》的印刷傳播問題!
故人寫書不容易,寫需要時間,傳播則需要財富,加上《水滸》《三國》中暗藏的暗諷,與名教眼中妥妥的就是禁書……
這還想著流傳出去,當他名教是死的?
張定邊提及邀請羅貫中的時,朱允熥就告知張定邊,羅貫中若來瓊州,他朱允熥可以出資印刷兩書,幫助《水滸》《三國》傳播。
“若是兩書印刷,傳播,事,我覺得先生不需要問了,凡我允熥開口之事,至今還沒有自食其言的情況發生,只待先生將書整理好,我瓊海國工部立刻印刷千本!”
千本看似不多,後世任何一個印刷廠,機器一開就是幾千本,幾萬本,十幾萬本。
可眼下是1394年。
活字印刷只是提升了效率,並沒有大範圍降低印刷術的成本。
鉛塊要錢,紙張要錢,雕刻要人,墨汁不可能免費……三國,水滸都是數萬字的長篇小說。
一本刷下來,在中原沒有三四兩銀子完全就是做夢。
瓊州這邊,隨著朱允熥點科技,紙張成本降了下來,若非如此也不夠瓊海國各類公文頻繁傳輸。
根據朱允熥自己琢磨,瓊海刷《三國》《水滸》,平均下來每本的成本在八百文左右。
羅貫中顯然被鎮住了,亦是被朱允熥的大氣所影響,直接說道,“大王可能沒看過羅某寫的東西,兩書中影射了一些不好的東西,恐不適合在瓊州傳播!”
“影射?”
朱允熥無所謂的一笑。
四本經典,哪本不是列入了小初中課外讀物之中,其中影射什麼?暗示了什麼?嘲諷了什麼?不知被多少名家解讀過?
一本水滸,小時候看…看的是兄弟義氣,江湖熱血;長大了看…看到的是站隊站派,人心私慾!
一本三國,小時候看…看的是諸葛亮韜略智謀,看的是劉備,關羽,張飛的兄弟之情;長大了看……看到的是漢末的動亂,看到的是野心之輩的權謀爭鬥!
四部經典,四部黑厚學!
不同的年齡看到的東西完全不同,可後世不還是沒禁嗎?
封建朝為什麼禁?
禁在於封建朝,迂民之策,不開民智之策,禁在於名教獨大,禁在於當朝君主眼見不寬!
看了又如何?
真當造反簡單,真當不看書中魑魅魍魎,現實就不存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