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顧錦年能明白自己舅舅的意圖。
說白了一點,穩固皇權嘛,很簡單的意思。
可百官的行為,顧錦年更能理解,畢竟被一群宦官管著,誰服氣?
哪怕是請一些大儒來管,他們願意,而且心甘情願。
畢竟大儒不是皇帝的人,辦事也是根據大家的規矩來。
可太監不一樣,純粹就是皇帝的人,朝廷鷹犬,天之家奴,這樣一來誰願意?
細細來說,就是皇權,相權鬥爭。
皇權至上,說一不二,好處就是大統一,不擔心出現內奸這種問題,畢竟皇帝不可能是內奸吧?
可壞處也很簡單,臣子們沒權力了,原本大家是股東,現在直接變成打工仔,有幾個人願意?
皇權平衡,好處就是有什麼事情大家商量著來,而且皇帝佔最大的權力,基本上你開口了,我們都讓,只要不是太違規的事情。
你總得給我們點好處,不然我們幹活沒勁啊,而且工作辦不好,惹你不開心,隨時面臨著抄家,那誰受得了?
壞處也很明顯,皇帝說話不管用。
其實這玩意,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棘手問題。
你想當明君,必須要平衡,皇權與官權的平衡。
你想當暴君,那沒事了,你就是老大,不服就殺。
只要你不擔心臣子叛國造反就沒啥大問題。
只不過古今往來,有幾個皇帝不想當好皇帝?大多數皇帝都有一個當好皇帝的夢想。
死後被人吹捧,名傳千古。
只不過往往沒幾個皇帝能當明君。
原因很簡單,因為是不是明君,不是皇帝說了算,也不是百姓說了算,是滿朝文武說了算,是天下讀書人說了算。
所以既然是他們說了算,那你就得讓步,就得聽諫言。
臣子們整理出一套儒家聖人的行事標準給皇帝,你按這個走,你就是聖君,是明君。
你要是不按這個走,你就是暴君,是昏君。
就這麼簡單。
所以這件事情的根本矛盾,就在於一個想一家獨大,徹底收走官員一切權力,一個是百官集團,所有的散戶聚集在一起,對抗大股東。
輸贏虧的都是大夏王朝。
“世子殿下,要不你入宮一趟,找一找陛下,說說好話,畢竟你與陛下關係好,指不定陛下就聽你勸呢?”
突兀,有人開口,這般說道。
此話一說,不少人不由看向顧錦年。
還真別說,這是個辦法。
只是,顧錦年聽到這話後,不由苦笑一聲。
“滿朝文武,當朝太子和皇子都去求情,我去不去也無所謂啊。”
顧錦年不去。
這件事情鬧的太大了,很僵硬,尤其是自己舅舅很有可能現在正處於氣頭上。
自己跑過去,不管說什麼,即便是最終能說服自己老舅,但過程一定是挨噴。
甚至索要的二十萬兩黃金可能都沒了。
倒不如先消停一二,畢竟文武百官的的確確有點囂張。
皇帝雖然有不對的地方,但爾等居然一點面子都不給?真他孃的囂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