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朝廷官員都不希望一家獨大的原因,不僅僅是嫉妒,考慮的事情也比較久遠。
可現在即便是心裡不舒服也沒辦法。
為大夏增強國運,這種功勞封個侯爵絕對是沒問題的事情,不考慮政治因素的情況下,不會有任何人反對。
百姓也支援,皇帝也同意,百官可以跟皇帝爭論,但百官絕對不敢跟百姓爭論。
雖然這些百姓在他們面前如螻蟻一般,可他們匯聚在一起,超越一切,是國家的基石,誰敢與百姓為敵,誰就做好全家抄斬的準備。
也就在此時。
新的聲音響起。
“奉旨,宣百官入朝。”
魏閒的聲音,傳遍整個京都,讓百官入朝。
很顯然,是要商量一些大事了。
一些真正的大事。
隨著聖諭響起,剎那間百官也不廢話,直接往京都趕去。
而兩旁的讀書人與百姓,也紛紛走了過來。
尤其是這幫讀書人,更是興奮無比,直接將顧錦年抱住,二話不說開始舉高高了。
喜悅聲,歡呼聲,喝彩聲不斷響起。
“世子殿下,當真是我大夏讀書人楷模。”
“今日世子之舉,我等敬佩,我等敬佩,我等敬佩啊。”
“世子殿下,不畏強權,為民伸冤,大夏詩會,詩成千古,削匈奴國運,今日和親之時,更是以一己之力,阻止和親,揚我大夏國威,此等功績,實乃我輩讀書人之楷模,從今日開始,在下便是世子的追隨者了。”
“我也是世子殿下的追隨者。”
“世子殿下威武。”
“顧兄威武。”
文人們激動無比,大家都是年輕人,他們曾經或許羨慕嫉妒顧錦年,畢竟文人相輕,外加上顧錦年以前的確是個紈絝。
看不起很正常。
可自從顧錦年溺水之後,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讓他們不得不敬佩,不得不折服。
直至今日。
顧錦年依靠文章,依靠心中的熱血,做了所有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不但做了,而且做的如此完美。
大夏王朝。
不和親。
不納貢。
不割地。
不賠款。
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
這太霸氣了,為國立言,而後更是道出中原人之骨氣。
犯我大夏者。
雖遠必誅。
這就是大夏風氣,也是中原人的風氣。
僅憑這一句話,顧錦年註定要名流千古,這已經超脫了詩詞文章那麼簡單了。
而是一個人的品德,一個人的志向,一個人的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