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
“寒柔妹妹,聽聞大夏書院有不少人已經盯上了我,這事你知道嗎?”
顧錦年繼續詢問道。
“恩。”
“聽說過。”
“不過與我父親關係不大,也與溺水之事不大。”
“主要還是哥哥家裡的原因。”
楊寒柔給予回答。
“我家?”
這回輪到顧錦年有些好奇了。
他穿越過來半個月,前半個月都處於比較渾噩的狀態,雖然大致知道顧家的情況,但對於其他事情,顧錦年還真不知道。
“錦年哥哥閒情雅緻太久了,很多事情都無心關注。”
“數個月前,陛下無意提起邊境十三城之事,引來文武之爭。”
“僅是九月,四位參將被貶,六位都統被革職,吏部刑部戶部,三部聯手調查兵部三營。”
“而文官當中,六部之中,一個侍郎,三個員外郎,七個主簿,十二名翰林官也被革職。”
“而且有一半都是被顧家查辦。”
“敢問哥哥,大夏書院那幫儒生會放過您嗎?”
“可惜妹妹只是一介弱女子,要是男兒身,還可以幫哥哥一番。”
楊寒柔明顯有些幸災樂禍,不過她一番話倒是把自家摘的乾乾淨淨。
聽完這番話,顧錦年心中也恍然大悟。
果然,任何事情都離不開利益。
這世界上就沒有無緣無故的仇,這樣一來,滿城風雨,顧錦年就理解了。
這幫文臣針對自己也合情合理。
顧家是武將集團的核心代表,肯定是主張打仗。
儒生是文官集團的核心人物,肯定是不希望打仗。
畢竟打起仗來,很多事情就麻煩了,最核心的根本就是,武將地位直線飆升。
而再這段時間內,武將就可以做太多事情了,為後代鋪路也好,斂財也罷,總而言之碩大的王朝必須要圍繞武將來佈局。
這幫文臣再厲害,也得老老實實讓步。
畢竟仗打輸了,可不是丟人那麼簡單,牽扯到的是國運,也是國土。
當然對於文官來說,最大的影響,就是打破平衡,。
明白這點後,顧錦年也就不多說什麼了。
但看著楊寒柔這般的幸災樂禍,顧錦年也不願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