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賁右衛的大營中,賈瑛見到了楊大勇,還有天策衛指揮使魏東平,英武衛指揮使章澤。
“楊指揮使,許久未見了。”賈瑛向楊大勇打招呼道。
“下官也未曾想到,會在金陵遇到靖寧伯,還能再次並肩作戰。”楊大勇以賈瑛的勳爵相稱。
說起來,賈瑛的職官不過是從五品,而楊大勇是正三品的衛指揮使,單從品級上來說,兩人似乎相差太多,而楊大勇卻要歸賈瑛節制。
看似滑稽,其實也不是什麼罕見的事。
大乾軍制,自衛指揮使之下,一直到百戶官、鎮撫官,都是可以世襲的,也就是所謂的“世官”。
而賈瑛是正兒八經的科舉探花出身,這身份的貴賤,一下子就顯現出來了。
地方武官,除非是都司衙門指揮僉事以上的官職,方才能與同等級文官相較,其他的地方武官,都要比同級文官低一等。
更何況,賈瑛是出身兵部,是各地衛所的上級衙門。
“大人,這位是魏東平,這位是英武衛指揮使章澤。”楊大勇向賈瑛介紹道。
“卑職拜見大人。”兩人見禮道。
“嗯,免了吧。”賈瑛點了點頭,他也沒有交情,而是擺足了姿態。
論出身,他比眼前三人不知高貴出多少,何況如今他也算是國舅爺了。論資歷,他是年輕不假,可戰功擺在那裡,雖說年輕了些,但絕對不差。
想要在行伍之中吃得開,那就不能太謙虛低調了,該有的派頭,就要擺的十足,這也是底氣的一種表現。
“說說吧,你們三人麾下,各自有多少兵馬?”
“我要聽實話,上了戰場,這些是藏不住的。”賈瑛提醒三人道。
楊大勇率先回道:“虎賁右衛實額三千六百七十二人,披甲者兩千。”
剩下的一千多,說白了就是輔兵湊數的,養馬的,運送糧草的,還有伙頭兵等等。
一衛足額五千六百人,還能保持三千多的兵員,也算是不錯了。
賈瑛又看向了另外兩人。
“英武衛實額,三千人,披甲一千七百人。”
“天策衛實額兩千二百人,披甲一千五。”
賈瑛盤算著自己手中的兵力,披甲兵,算是戰鬥力比較不錯的,合計五千多人。
剩下的那些雜役兵,加起來將近四千,雖然戰力平平,不過考慮到他們面對的也不是正規軍,倒是也堪堪能用。
三衛人馬,能湊齊九千之數,已經算是不錯了,大乾開國一百多年,歷經四任皇帝,地方衛所冗雜衰退,戰力下降也屬正常。
如果皇帝和內閣不打算徹底整頓軍備,進行軍事改制的話,這種情況,恐怕會一直持續並惡化下去,等到什麼時候,一個衛指揮使司連湊齊一千披甲兵都難的時候,這個王朝差不多也就到頭兒了。
“有多少戰馬?兵器可曾齊備?火器又有多少?”賈瑛又問道。
“虎賁右衛有戰馬八百餘匹,兵器倒是人人都有,火器的話......”
“照實說。”賈瑛沉聲道。
“有老舊火槍九十六支,子藥能夠打十發。”
“英武衛有戰馬五百匹,火槍六十支,子藥夠打二十發。”
“天策衛戰馬一千匹,火器營七百餘人,其中火槍兵六百,還有兩門虎尊炮,和一門紅夷大炮,子藥炮彈,足夠支撐一次戰役。”
賈瑛抬頭看了眼章澤,天策衛有點東西啊。
賈瑛聽完彙報之後,轉身至桌桉之上取來紙筆,些了一份信,交給了楊大勇。
“你派人拿著信去找兵部的呂大人,打仗不差餓兵,去找他們兵部索要火器子藥,有多少,我要多少,只是不能空手而歸,咱們是要去馳援浙江的,這點東西,他不會捨不得的。”
楊大勇接過信封隨即找來了親信,派往南京兵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