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敵數千,己方的傷亡多是一些樹枝劃傷,這算是一場大捷了,對於如今一路潰敗的大乾來說,算是一個天大的喜訊了,賈瑛準備報捷了,他需要用一場勝利來晚會大乾邊軍計程車氣。
眼下關鍵的是,該如何寫這封捷報。
要知道,大乾的軍功一般都是根據首級而定的,可眼下匈奴人的首級還在大火中煅燒呢。
不過好在人的骨頭很難燒淨,等火滅掉以後,再取出來也不遲。
問題是人數該怎麼報呢?
按木恩賜的說法是越多越好,左右敵人的屍骨都化作了焦炭,那般慘烈的場景,就不行兵部考功司的人還能一個一個檢查不成,何況賈瑛就是兵部職方清吏司的主官,而且還有嵐縣縣令的摺子可以佐證。
斬首上萬?
賈瑛怎麼覺得都有些不靠譜,多報一些也不是不可以,可湘軍營的兵力滿打滿算才一萬人,一萬人,那得多少人頭啊!
正要是解決一支萬人的匈奴主力,山西的戰局都能發生逆轉了,起碼的軍事常識還是要遵守的。
殲敵六千。
這是賈瑛最終確定下來的數字,六千顆匈奴首級,相當於匈奴的一個大部落了,足夠給敵人一個威懾,且作為首捷,朝廷的賞賜應該不會太少。
就當賈瑛在給朝廷些報捷的奏章之時,北面派出打探訊息的斥候終於回來了,帶來了大同鎮告破的訊息。
“鄧恩遇呢?可曾聽到他的訊息?”
賈瑛看向一路風塵計程車兵問道。
以往匈奴人不是沒有進犯過山西腹地,可大多都是從偏關或是旁邊的幾處小關隘衝進來的。自大乾開國以來,大同鎮鎮城被攻破的次數只有三次,而且兩次是在太祖朝,彼時大乾的軍力遠還沒有現在這麼強大。等到高祖朝,大乾的國力日盛,攻守雙方已經可以基本持平,唯一的一次告破,便是開國勳貴衰落的那次。宣隆朝,在老北靜王的帶領下,大乾在上方的角力戰場上已經徹底處在了上風,讓匈奴人數十年不敢大肆南下劫掠。
鄧恩遇此次丟了大同,失地數百里,一個抄家滅族怕是跑不了了。
“有傳言說,鄧總兵帶著殘部退向了雁門,可小的去過雁門,雁門關卻是接收了不少敗退下來計程車兵,可卻沒有鄧總兵的身影。”
“雁門和寧武關如何了?”
士兵回道:“匈奴人的大軍正在向雁門靠近,不止左谷蠡王的兵馬,匈奴王庭也派出了大軍,還有左屠耆王麾下數萬人,正向著寧武而去。不過聽說大同周圍還有堡寨在反抗,匈奴人的大軍行進並不算太過順利。寧武關內的還有匈奴大當戶術勿都率領的五千人馬在圍成,不過也都是試探性進攻,他們似乎在等待援軍。”
不能再等了!
賈瑛從座位上站起身來,看向一旁的木恩賜問道:“巴卜壽還沒有回來嗎?”
“算算時間,應該快了。”木恩賜回道。
“派人去催一下,再給太原府去一封信,讓他們儘快運送糧草北上,就走嵐縣這條路,術勿都既然還沒有攻下寧武,說明入關的匈奴騎兵有限,被咱們打退的那支可能就是他們的援兵,要儘快奪回偏關才行,不然,咱們根本無法放開手腳反攻。”賈瑛皺著眉頭說道。
“我這就派人去。”木恩賜轉身出了縣衙。
“鞏縣令。”
“下官在。”
“我會給你留下一千人馬,你再招募一部分青壯,一但太原府糧草送到,你帶著人押送到我的大營,本官把湘軍營的後勤交給你負責,有問題嗎?”
鞏尚仁躬身應道:“下官定不辱命。”
又過了半日,巴卜壽終於返回來了,而且還帶著北靜王送來的第一批援軍,三千晉陽衛。
“大人,北靜王還將駐守在潞安府的贛州衛和瀋陽中護衛的人馬,也調了過來,如今正在北上的途中,應該再有兩天就能夠趕到。還有朝廷也正在調集山東、直隸、河南的衛所北上,不過還需要一段時間。”巴卜壽將朝廷的應對方案向賈瑛做了彙報。
瀋陽中護衛。
賈瑛聞言,雙目不禁一亮,這可是一支不弱的騎兵衛啊。
不過賈瑛卻不能再等下去了。
“今晚休整一夜,大軍明日出發,讓晉陽衛的人直接去偏關與我大軍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