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一晃眼,又是六年過去了。
這一日,華山思過崖,冰冷的石室內,忽地傳出一陣“哈哈”大笑之聲,笑聲中夾雜著狂喜、欣慰之情,給人一種春暖花開之感。
良久,一個身著青色長袍的青年男子從石室中走了出來,男子面色微白,身材消瘦,雖氣色不佳,但也是一位英俊少俠。
男子不是別人,正是孟凡。
之前,孟凡之所以狂笑出聲,卻是他完成了多年前定下的目標——自創了一門不輸於《混元功》的內功。
……
一年前,也就是孟凡二十一歲這年,他終於將藏經閣內的數千多卷典籍翻閱了一遍。
因為一個自創武功的想法,孟凡前後一共花費了十二年的時間。
按照鼎內時間流速,十二年就相當於二十餘年,雖然孟凡不是每時每刻都在讀經,但十年苦功總是有的,若不是他前世是個宅男,還真堅持不下來。
然而,十餘年的苦功,孟凡終究收穫頗豐,不說完全弄懂所有典籍,至少他對道儒佛三教思想、以及一些道家術語都已經瞭如指掌。
至於內功修煉的本質,孟凡本人也有了一定的認識。道家修煉雖然用一個“煉精化氣”便能概括,但其中涉及的道理卻是深奧的很。
普通人即便能夠修煉內功心法,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孟凡能夠有所收穫還得感謝華山祖師郝大通。
藏經閣內的三教典籍多為郝大通收集,其中一小部分經書都涉及到了修煉的本質,此外,孟凡還找到了郝大通本人的修煉手札,甚至還有三本抄錄的練功心得,疑是王重陽所述。
這幾本心得手札可謂是孟凡最大的收穫,同時也是他觸控到內功修煉本質的橋樑。否則,即便孟凡通讀再多的道經,想要自創一門媲美《混元功》的內功,至少也還需要十餘年的時間。
然而,有這幾本心得手札解惑,再加上數門內功作為參照,彼時的孟凡對於所要創造的內功已經有了詳細的框架,他有信心在一年之內,整理出一門強大的內功心法。
半個月後,孟凡帶著數十本書冊離開了他整整宅了十二年的藏經閣,搬到了無人願意去的思過崖。
思過崖乃華山派弟子面壁思過之地,崖頂面積百餘平米,三面懸崖,一面是山壁,下方有一處洞穴,洞內建有石床、石桌和石凳,可供人居住。
不過,崖頂山風凜冽,又孤寂幽靜,一般人還真是受不住。
孟凡若不是為了閉關創功,也不願來此處,好在他閱讀道經多年,心性沉穩淡泊,能夠耐得住此地的寂寞。
此外,自創內功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孟凡之所以要來思過崖,主要原因還是為了自身的安全。
沒有人比孟凡更清楚,華山思過崖還隱居著一位絕世高手——風清揚。
孟凡相信,自己若是真的陷入險境,風清揚絕對不會見死不救,有風清揚在,孟凡就等於多了一道保障。
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後的今天,孟凡終於功成,此刻,他心中的喜悅根本不足與外人道哉。
緩步走到斷崖前,俯瞰遠處的山川美景,孟凡激動的心情漸漸歸於平靜,但與之相反的是,他丹田中的基礎內功真氣卻蠢蠢欲動起來。
兩年前,孟凡就已經將這門傳自全真教的基礎內功修煉到了第七層。但這兩年來,卻始終無法邁入圓滿之境,不想今日,竟然要來個雙喜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