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全社會都要有正確認識。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回避不了的問題,需要學校和家長們共同適應。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並不矛盾,沒有應試能力的素質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據並不準確的統計,我國有近千萬比較“閒散”的未成年人。所謂閒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應在學校讀書而不願讀書選擇輟學的孩子,其中絕大多數是學業失敗的結果,學業落後、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成為當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也就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需要增負,就是我們父母不僅是生活是導師,更能夠成為孩子學習上的導師。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在做作業時,你坐在旁邊看著就算完成了任務。
我們有些家庭會在孩子的成長中做一些分工,母親會說,我不如爸爸,輔導孩子讓爸爸來吧,其實爸爸也是這樣考慮的。
好成績當然是學校老師帶出來的,但在應試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這些好成績正越來越多地浸透著父母們的汗水。
五、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對於孩子進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衝突更多。
兩個極端,不僅是因為處於內在的心理動盪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和步入老年(有的是下崗)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優秀的父母在這些方面大都做得較好,他們的良好溝通來源於自覺地遵守了這樣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並且聽懂孩子話裡的真實意思。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結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個步驟是建議,就是有道理孩子並不一定就能採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時應該給以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們做得最差的。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部傳奇,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伴隨著問題而成長。
不碰到問題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問題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關鍵是要像那些優秀的父母們那樣能靜下心來找到解決的辦法。
六、好成就都是悟出來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
遺憾的是,現在對品德重視的人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了,對父母們談品德教育等於不合時宜。至於說到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更是我們父母們不願聽的海外奇談,因為與當下的考試分數無關!
而其實這些正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我們在看人物傳記時常常都會對傳主幼年時的不同凡響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這種成就動機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透過母親與父親共同的說教等“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透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裡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遠,孩子就能走多遠,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讓孩子養成大襟懷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和自己。
這些,母親們,你們都記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