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怪罪對方,根本沒有道理。
見柴宇召一臉鬱憤不平,生怕對方說出什麼不妥的話來,兵部尚書連忙說道,“陛下,縱使顧將軍遭受慘敗,也不好加罪於她,畢竟她的民望,仍舊不小,如今她被送回離都,陛下於情於理,都應該前去探望一下。”
他生怕陛下一怒,就給顧雨嵐定罪,那就寒了滿朝將士之心了,所以才提前搶話。
“朕沒空!”柴宇召斥道,“她連敗兩次,陷我朝於危難之中,朕豈可前去探望!”
兵部尚書愣了一下,片刻後,才緩緩低下頭,苦笑不已。
兩次敗戰,非顧雨嵐之罪,換任何人上,都是同樣的結果,甚至可能更差。
若不是顧雨嵐,數月前英蘭就已失陷,不可能撐到如今。
為了大離,她還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遭受重創,功勞和苦勞都不小。
但柴宇召不念功績,反而指責顧雨嵐,讓兵部尚書禁不住,略微心寒。
見兵部尚書不再說話,柴宇召才喝道,“若是沒事,就下去吧!”
兵部尚書只能告退一聲,轉身離開。
快步出殿時,他隱隱聽到,柴宇召似在惱聲都囔,“沒有治她的罪就算好了,還要朕去探望,做夢!”
“別說探望,就連藥材,朕也不會賞賜於她!”
“若不是她連敗兩次,朕豈會如此愁眉不展!”
聽到最後,兵部尚書滿心無奈,輕嘆一聲,走出了大殿。
他沒有忘記,最初,是柴宇召不聽勸阻,不去防備象戎,反而出兵攻打臨瞻。
以至於,損耗了大量兵力,還失了先手,導致如今一敗再敗。
這,才是最大的錯誤!
不怪己而怪功臣,甚是可笑!
……
翌日,顧雨嵐被護送回京,入城時,百姓們自發到城門口迎接,說是人山人海,也不為過。
眾人皆滿懷感激,他們知道,顧雨嵐已經盡力了。
死守英蘭,阻擋象戎數月,縱使死傷慘重,也不曾敗退,不曾動搖,如此艱難的戰役,她撐到現在,真的很難得了。
她已做得很好,整個大離,不可能有人,能比她做的更好。
所以,對於顧雨嵐,大部分明理的百姓,都是感激涕零。
只有少數非良善之輩,才會狠心指責。
或許是出於大離天子的授意,迎接顧雨嵐的,僅有百姓,而無官吏。
縱使有些武將,想要出迎,也被上峰勸阻了。
因此,城門處人頭熙攘,卻沒有一名官吏。
而大離天子更是身處深宮,對顧雨嵐重傷返京,不聞不問。
直到傍晚時分,一直裝聾作啞的他,被一封戰報嚇得肝膽俱裂!
旬益城……失陷了!
第三道防線,在二十永珍戎的衝擊下,土崩瓦解!
而旬益城到離都,不過是數百里之遙,無險可守!
大離,已陷入危亡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