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彈丸小國,阿聯酋國土的東西跨度只有大概400公里,還要考慮到阿布扎比和迪拜兩大都市圈的安全問題,根本不夠預警機雷達充分發揮效能。
所以,測試地點實際選在了橫跨沙烏地和阿聯酋兩國的魯卜哈利沙漠上空。
這裡荒無人煙,也不用擔心來自地雜波對測試結果的公平性產生影響。
起飛大約40分鐘之後,指揮艙內便收到了來自飛行員的報告。
飛機已經抵達預定區域上空,隨時可以啟動測試。
隨機起飛的甲方代表薩巴赫看了看時間,然後拿起無線電,開始照著表單向地面下達指令:
“一號無人機準備發射,定高19000米,起始點21,30,KM17區,航向355,東北方向脫離……”
阿聯酋軍隊的戰鬥力當然是菜到摳腳,但作為美軍盟友,受到的培訓規格確是頂中頂。
就這一段內容,實際上參照了近空支援所用的九線簡報,並略過了其中涉及目標屬性的部分。
說明阿聯酋空軍實際上掌握了相當先進的空地協同戰術。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遠遠走在瞭如今還在磕磕絆絆適應精確制導彈藥的華夏空軍前面。
坐在旁邊位置上的電科集團代表範濟民暗中記下了這個細節。
九線簡報本身作為公開資訊,當然誰都可以去用。
而過去始終缺位的高通量資料鏈,也已經逐漸開始在部分試點單位鋪開。
但如何把技術轉化為戰術,卻是需要長期學習和適應的。
美國人不可能好心直接教給華夏軍隊。
和歐洲國家直接搞軍事交流也有些過於敏感。
但未必就不能從其它地方迂迴學到。
當然,眼下的第一要務,還是保證本次測試的順利完成。
無人靶機的飛行速度和巡航狀態下的預警機差不多,但因為可以少飛一些路程,所以只過了大約半小時,預警機便收到了高空目標測試專案正式開始的報告。
不過,在顯控臺的雷達顯示器上,卻還沒有顯示出靶機的回波訊號。
“接下來……只需要等目標進入搜尋範圍就可以了麼?”
薩巴赫轉頭向範濟民問道。
“19000米的高度有些超出了正常模式下的搜尋範圍,所以需要切換成寬角掃描狀態……”
說話間,範濟民親自坐到雷達操作檯後面,撥動了面前的兩個撥杆開關。
螢幕上顯示的搜尋範圍瞬間從兩側120°,擴大到了兩側150°。
相應地,雷達標記範圍則稍有縮短。
但影響很小。
看到這一幕的薩巴赫雙眼微微瞪大,顯然是從沒見過還有這種玩法。
不過,除了驚詫以外,最主要的還是疑惑:
“可是這個範圍和高度有什麼關係……”
甲方大爹發話,範濟民馬上解釋道:
“寬角掃描狀態不僅會影響到平面搜尋範圍,也能同時把縱向的掃描角擴大約20%……”
為了著重體現“高明”雷達的效能,預警機此時正飛行在大約3500米的中空,以至於座艙內的顛簸都有些明顯。
這並非預警機的典型巡航高度,但無人靶機最高只能飛到20000米,為了保有足夠的高度差,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彷彿是為了印證範濟民的說法一般。
在調節了搜尋模式之後,僅僅過了幾秒鐘時間,雷達螢幕的邊緣上就出現了一個相當顯眼的回波訊號。
資訊框中標定的高度為19300米,速度730km/h。
顯然,作為靶機,目標的定高系統並不特別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