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的推測引來慄亞波的一陣沉默。
大約半分鐘後,他才退出思考狀態,並開口道:
“我記得幾年……應該是十幾年前,就已經有人在微波頻段實現了負折射……”
前者滿意地點點頭:
“不錯……嚴格來說是十三年前,不過實現的方法比較投機取巧,是用透波能力很強的木質材料為基體,內部週期性排列的金屬條和有一個開口的C型金屬諧振環,讓微波在這些結構中進行受控反射,本質上相當於把微波引入一個迷宮,從而在宏觀層面上體現出負折射的效果,跟我們現在研究的均質材料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聽到這裡,慄亞波的眼神中浮現出了幾分期待:
“折射率測試起來倒是不難,如果一種材料是負折射率,那麼它介面兩端的入射和折射光就會位於法線同一側,而不像常規材料那樣位於法線兩側,唯一的問題可能是這種金屬基塗料的透光率太差,需要把試樣做到很薄……”
“……”
……
HDK305塗層材料在渦扇10G上的用量不超過0.5%,放在整架殲20上更是連千分之一都不到,而且並不影響飛行安全。
更何況,2001號機上面安裝的動力還是老型號渦扇10A,更是與新材料完全無關。
因此,以之為出發點的一系列風波並沒有對殲20的測試安排產生影響。
首飛之前的各項準備仍然在按部就班地推進當中。
直到臨近春節,隨著一支美國國防部代表團出訪行程的最終確定,上級也最終下達了允許開始外場測試,並在2月下旬擇機進行首飛的命令。
寂靜已久的黃田壩機場,也終於再一次熱鬧起來。
2009年1月23日。
1號總裝車間深處,被迷彩防雨布把機頭和座艙部分包裹起來的2001號機正在褪去最後一層保護,準備向世人展現自己窈窕而優雅的身姿。
車間門口處,楊偉和劉永全注視著技術人員揭開座艙蓋罩布,並取下進氣道和尾噴口處的蓋板,動作所揚起的細小塵埃正在天花板照燈投下的光束中搖曳起舞。
一名被沒收了魚眼鏡頭的攝影師正蹲在旁邊,準備用鏡頭記錄飛機出廠瞬間的場面。
“我覺得除了技術以外,在宣傳層面也應該學一下美國人。”
前者突然開口道:
“這燈火通明的,拍照的時候難免要把車間裡面這些管道線纜還有裝置之類納入進去,不利於保密不說,背景亂糟糟的也不好看,但要是把泛光燈都給關掉,背景弄成比較暗的環境,然後用射燈咔咔投下來幾個光柱照到飛機身上,再帶點角度,那效果肯定比現在強多了……”
“嗯……”
劉永全附和著點了點頭,但敷衍意味十足,顯然心思並不在這件事上面:
“我說老楊,氣象預報說今天雲底高只有300米,做外場測試真沒問題麼?”
因為沒怎麼經歷過這種事情,所以他其實比對方更擔心安全問題。
楊韋聞言一愣,然後笑著搖搖頭,寬慰道:
“雲底高度確實偏低,但能見度還算不錯,而且今天既不起飛也不滑跑,只是讓飛行員適應一下外場環境,加上進行座艙內啟動測試而已……飛機本身是不會靠自主動力活動的,放心好了。”
與此同時,2001號機的全動鴨翼和垂直尾翼開始偏轉,在液壓作動筒的嗡鳴中劃出優美的軌跡——
那是戰機的主動穩定性控制系統正在執行自檢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