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16一切彈道特性都是為了推動這枚高超音速彈頭而專門設計,也因此並不符合常規彈道導彈的最優能量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導彈本身的射程。
但如今,這一切代價都獲得了回報。
固體火箭發動機在大約200公里的高度結束工作,並在隨後的一秒鐘內完成頭體分離,將乘波體彈頭正式送入工作軌道。
隨後,由於不足第一宇宙速度,玄鳥在重力場的影響下開始緩慢下墜,並繼續提高速度,同時飛行體內建的鐳射陀螺儀開始接管導航。
這種誕生於冷戰時期的慣性器件至今仍然屬於工業金字塔最頂端的明珠,在強電磁干擾下的漂移率僅為0.0005°/h。
直到刺入臨近空間的瞬間,“玄鳥”乘波體構型的精妙設計終於開始展現致命的優雅。
飛行器前緣的尖銳楔形結構像一柄手術刀,將稀薄空氣劈開成兩道穩定的斜激波,將高壓氣流完全封住,與飛行器下表面共同形成一個壓縮區,如同無形的氣墊,將升力效率提升到常規外形的數倍——
這是常浩南團隊從成百上千次風洞試驗中迭代出的最優解。
&n高度的同時,鼎新基地顯示屏上的速度值也終於突破4000大關,並逐漸增長到了驚人的4080m/s。
站在講臺後面一直沉默不語的常浩南也隨之長舒一口氣,展露出今晚的第一個笑容。
“如各位所見,‘玄鳥’飛行器已經進入到了第一個彈跳週期,並在臨近空間上沿達到了我們預設的飛行速度……”
他開啟麥克風,向面前觀禮臺上的一眾領導嘉賓介紹道:
“請注意我在這裡沒有使用馬赫數的描述,因為在一些技術資料中,部分研究者會透過改變外部環境來提高相同速度值所對應的馬赫數,所以我們直接採用了最為直接的描述方式……”
聽到這裡,坐在前排最中央的首長頓時身體前傾,連日奔波而帶來的疲憊也一掃而空。
算是從字面上詮釋了什麼叫“人逢喜事精神爽”:
“每秒鐘4公里,那飛過全程2000公里豈不是隻需要大約8分鐘?”
這個數字,把高超音速武器的威力赤裸裸地展示在了現場所有人面前。
即便有再怎麼完備的預警系統和轉移方案,也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完成操作。
“嗯……因為飛行器本身沒有動力,所以後續兩個彈跳週期的速度會有些許下降,但總的來說也不會超過12分鐘……”
常浩南用一根臨時找來的伸縮天線充當教鞭,指向大螢幕右下角的一處倒計時:
“具體來說,是11分05秒。”
就在眾人交流的功夫,大螢幕上顯示的引數突然出現了一瞬間的閃爍,接著竟然同時消失不見。
突如其來的變化讓所有觀眾體驗了一把過山車般的心境,紛紛露出或是驚駭或是茫然的表情。
最前面的幾位大佬倒是還能維持面不改色,但從身體姿態的細微變化上,也不難看出那一瞬間的震驚。
“別擔心,這是等離子遮蔽層所導致的訊號中斷,很快……”
他解釋的話還沒說完,代表訊號連線情況的紅燈就重新變綠,各項飛行引數也陸續恢復了顯示。
常浩南指向另外一塊螢幕上顯示的工作流程示意圖:
“我們在飛行器的頭錐和背部分別設定了兩處離子流噴射口,由高壓氣體的推動定向噴射高濃度離子液體,結合電磁場的偏轉作用,將雷達制導天線和資料傳輸天線所對應部分的等離子體鞘套精確削弱。”
“這樣一來,既可以保證各個彈載子系統的正常工作,又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等離子層對於電磁波的遮蔽作用,賦予飛行體一定程度的雷達隱身能力……當然這只是順便而為,即便對方依靠經過專門最佳化的裝置完成觀測,僅憑藉每秒超過4公里的速度和難以預測的彈道,也沒有任何防空系統能夠執行攔截。”
“事實上,大部分雷達甚至連穩定跟蹤都不可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