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和彭覺先都是各自研發團隊的掌舵人,手頭又有一時間放不下的其它專案,自然不可能事無鉅細全都確定下來。
二者只需要定下一個合作的主基調,剩下的細則自然有具體負責的人去處理。
因此,在送後者離開之前,他直接把韓陳峰的聯絡方式留給了對方:
“具體事宜,可以跟直接負責磁流體發電研究的韓陳峰同志溝通。”
說罷又擔心韓陳峰這個名字不太有說服力,於是特地補充道:
“剛才那套原理驗證裝置,除了理論設想是我提出來的以外,剩下都是韓研究員完成的,從無到有總共只用了一年時間……”
果然,彭覺先頓時露出重視的表情,從常浩南手中接過名片,正反面分別瞄了一眼,然後抬頭思索片刻:
“哦……我想起來了,是240所的所長對吧?”
常浩南一愣,旋即意識到,雖說核工業集團與核建設集團早已經分家,但韓陳峰畢竟也是二三十年工作經驗的老工程師了,過去又負責鈾礦勘探和利用,彭覺先聽說過倒也正常。
“對,你們認識的話那就更好了,日後合作起來也方便不少……”
彭覺先收起名片:
“談不上認識……算是有過一面之緣。”
或許是注意到常浩南的眼神中有些好奇,又緊接著解釋道:
“常院士您應該知道,我早年間是負責聚變武器研發的……96年最後一次核試驗之後這方面需求減少,那會兒我還沒戴上院士帽子,所以為了給團隊拉經費,給海軍出過一個水可移動發電平臺的概念方案,當時小韓也在論證團隊裡面。”
這段往事無論在對方的個人主頁還是安守智的介紹中都沒有出現過,甚至包括這個專案本身,常浩南此前都從未有所耳聞。
“海軍還搞過可移動發電平臺?”
在他的印象裡,上一世華夏拿出類似的設想已經是2020年左右,並且也是由電力部門主導的。
彭覺先點點頭:
“原計劃是作為水面核動力艦艇的技術驗證平臺,只是後來發現動力堆和電力堆之間的區別還是太大了……比潛艇堆和艦用堆之間的區別還大,就算搞出來也沒辦法直接移植到船上用,加上那會兒軍隊的經費本來也緊張,而且幾乎都用在普通水面艦艇的更新換代上面,最後只弄出個概念就不了了之了……”
“這個專案其實密級不高,但因為完全沒有下文……至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所以知道的人不多,基本就限於部分當事者。”
常浩南瞬間瞭然:
“原來如此……”
關於這類“軍隊在困難時期進行的有益探索”,每個軍兵種都有很多或是大膽或是奇怪的腦洞。
受到資源或是可行性的限制,最終只有很少一部分轉化成了實際成果。
沒聽過很正常。
旋即又突然意識到了另一個問題:
“那豈不是說,韓研究員在海軍那邊會認識一些人?”
本來常浩南還尋思著,怎麼寫封信才能既有效又體面地把韓陳峰給推薦到海軍那邊去,但現在看來似乎不用多費心思了……
面對這個有些出人意料的問題,彭覺先猶豫了一下:
“我不是很確定……但當時主持那項概念論證的,正好是如今海軍裝備部的一把手李江,他們或許可能認識。”
……
巧合的是,正當二人聊起這件事的同時。
韓陳峰就在海軍裝備部和李江見面。
實際上,昨天常浩南提到那個“利用等離子體發電驅動電磁能發射過程”的設想之後,他之所以第一時間就想到電磁炮,也正是因為李江的緣故——
海軍心心念念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對陸火力支援武器已經很久了,只不過諸多嘗試都並沒能最終落實下來。
而等離子體發電雖然有著準備時間偏長的缺點,但那是按照200300MJ的離譜指標來算的。
&nm口徑的MK7艦炮,最大炮口動能也不過是300MJ這個級別而已。
代價是半分鐘才能進行一次發射。
這麼算下來,15秒充能一次,仍然相當於把射速提升了100%。
而如果把對發射能量的要求放寬到203mm炮的級別,則完全有潛力進一步縮小爆轟段的容積,把準備週期縮短到原來的三分之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