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張旭東艦長一聲令下,金城號的作戰資訊中心頓時開始忙碌起來。
與GPS那樣的無源定位系統不同,目前正在提供服務的北斗一代需要接收終端事先發出一個請求訊號,再由地面控制中心站完成定位和授時服務。
儘管這一工作模式導致其有效服務區域狹窄、終端隱蔽性差,而且沒有測高和測速功能,但對於一艘正航行在距離華夏海岸線不遠處的驅逐艦來說,倒也算不得什麼大問題。
反而首次定位速度快和授時精度比較高的優勢,對於本次任務來說相當有意義。
短短几秒鐘後,不遠處的一處戰位上便傳出彙報聲:
“報告艦長……時間同步完成。”
坐在上面的是一名身穿迷彩服,卻沒有掛銜的電科集團工作人員。
面對軍艦上面這一副臨戰狀態的高壓場面,聲音多少顯得有些不太自信。
“別緊張,就照著之前地面測試那樣來。”
張旭東離開自己的位置,緩步來到那名操作員身後,伸出一隻手按在對方的肩膀上。
346雷達在最初設計時並沒有考慮過與陸基雷達站進行雙基地協同作戰,因此這個臨時安裝的模組完全獨立於全艦作戰指揮系統以外,艦長在自己的位置上並不能看到具體工作情況。
有了艦長的鼓勵,幾名臨時上崗的雷達操作員多少穩定住了一些心態:
“正在注入正交取樣和運動補償演算法……”
旁邊另外一名技術人員一邊沉聲彙報,一邊向系統中輸入了一串預設指令。
很快,顯示器上便出現了一段正弦型的校準空間譜。
只不過,譜線位置並不清晰,甚至連波峰的位置和高度都在不停變化。
“通知永嘉號脫離編隊,啟動輔助天線,準備測試載頻同步和相位校準結果。”
張旭東拿過無線電通訊器材的話筒,親自向艦隊中的另外一艘護衛艦下達指令。
接下來,就是一段令人有些壓抑的寂靜。
只剩下一些裝置偶爾發出的短促嘀嘀聲。
而在CIC以外的海面上,原本緊跟在金城號後面的526號護衛艦迅速調轉船頭加速向東,並在直升機機庫上方升起了一根額外的鞭狀天線。
在輻射源數量、位置、以及陣列流形均已知的情況下,有源校正演算法的效率極高。
幾乎是在校準訊號發出的同一時間,金城號雷達顯示器上顯示出的譜型就開始發生變化。
經過幾次調整之後,譜線的清晰度和波峰的一致性已經肉眼可見地明顯好於剛才。
而與此同時,位於浙省和閔省海岸線附近的幾部地面雷達也在進行著類似的工作。
作為接收機,它們無需輔助天線的協助,只需要從接收到的訊號中分離出直達波,並解出初相,最後在訊號處理時進行補償即可……
“艦長同志。”
大約半個小時之後,一名技術人員摘下頭上的耳機,轉身看向身後的張旭東:
“雷達雙機已經校準完成,各路天線的相對初相誤差集中在0.75度以內,頻偏粗差小於0.03Hz,等效輸入訊雜比約為70dB……”
“……”
張旭東航海崗位出身,並不算精通雷達,但作為華夏第一艘區域防空艦的艦長,在上艦之前就已經接受過相當長時間的培訓,所以也聽得出這些數字所代表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