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流體發電,倒不是常浩南自己創造出來的新名詞。
實際上,這個概念產生的時間相當早,甚至可以上溯到電動力學的創始人邁克爾·法拉第。
而第一個與磁流體發電的專利也在1910年於美國落地。
然後……
就沒有然後了。
雖然理論很豐滿,但在隨後的近一個世紀時間裡,人類始終沒能掌握可靠的、產生高速等離子體的技術手段。
直到21世紀初,人類才第一次建造出實際可用的磁流體發電驗證裝置。
說是裝置,其實由於受制於磁流體的強度和速度,規模和發電功率仍然都很小。
更接近某種玩具。
如果只是這樣倒也還好。
畢竟人類第一次實現核能發電,功率也同樣點不亮一個燈泡。
關鍵是,似乎在短時間內都看不到什麼取得進一步突破的前景。
總之即便是在行業內,都能沒掀起太大風浪。
所以在聽到常浩南的回答之後,姜宗霖並沒有馬上往應用的方向去想。
而是直接開始考慮如何削弱這一效應:
“所以,只要讓磁流體不再切割磁感線,就不會產生感應電勢了?”
常浩南剛才的提議也正是這個意思:
“沒錯。”
他點了點頭:
“裝置磁場和地磁場都是大致與地面水平,且呈東西走向的,所以正常的風洞工作過程其實不會出問題……但在增加那個氣體迴圈設施之後,磁流體的流向就會變化,導致損失一部分能量……”
“其實單純損失能量倒還好,我是擔心你們搞出來的氣體流速太快,感應電勢差太大,對裝置本身造成風險……”
最後這句話,就明顯是帶著幾分開玩笑的語氣了。
別說是氣流總溫8000K,哪怕氣流溫度真的達到8000K,也不足以完全電離以氮氧為主的工質氣體,更不可能達到固體金屬那樣10^6&n量級的電導率。
如果真那麼容易搞出危險,那磁流體發電技術就不至於在幾十年時間裡都無人問津了。
更何況,風洞本身的安裝方式就是嚴格接地的,哪怕真有個幾百上千伏的電壓,也不至於真的破壞裝置本身。
電話那頭的姜宗霖自然也聽得出來,當即爽朗地笑道:
“放心吧常總,我們每次測試之後,都會全方位檢查裝置的結構安全性,保證把一切風險扼殺在搖籃之中!”
“那好,我就等著你們的好訊息!”
JF14風洞是當下力學所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常浩南也沒有再和姜宗霖談太多其它事情,例行鼓勵了一番之後便結束了通話。
但在放下聽筒之後,他馬上從辦公桌右手邊的抽屜裡掏出了一個筆記本。
皮質封面已經帶上了不少歲月的痕跡,而本子的側邊更是因為經常翻動而幾乎被完全染成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