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驅動段的首次點火,比原定時間表提前了兩個月以上。
這還是讓常浩南非常欣慰的——
高超驗證彈這邊,因為有了航天科工二院的加入,讓彈頭再入精度得到了極大地進步,所以試射時間很可能從一開始預計的2007年初提前到2006年上半年。
如果JF16風洞也能相應提前投入使用,那麼整個專案就可以提前進入乘波體,甚至是跟美國方面同步的超燃衝壓研究階段。
想到這裡,常浩南就連翻頁和做標記的動作都變得輕快了起來。
但不長時間以後,他就看到了剛才林元毅口中“奇怪的情況”。
“計算出來的氣流總溫,以及測溫探針實際獲得的溫度引數都比一開始的計算結果低大約10%,但氣流流速和壓力沒有偏差,幾乎完全能與理論計算結果相對應……”
“隨著爆轟能量的不斷提高,氣流總溫也會相應提高,但二者之間不成比例,且能量越高,總溫低於計算值的幅度越大……”
“……”
姜宗霖的文字描述稍微有些抽象,好在他附上了從最開始到昨天進行的全部17次實驗資料,並把最關鍵的氣流總溫單獨列成了表格。
最終,力學所透過調整爆轟驅動段和輔助爆轟段的引數,讓氣流總溫突破了8000K大關,同時改變驅動段出口的尺寸,讓相對應的氣流速度維持在大約6200m/s的水平。
至於設定和結果之間的非線性問題,則是直接重複進行多次試驗,制了一張對照表出來。
總之算是在工程上實現了最開始的設計要求。
對於幾年內的高超音速研究來說,足已經夠用了。
只是力學所方面始終沒有找到這一現象的理論解釋。
姜宗霖在報告最後還附上了自己的計算步驟,希望常浩南驗證一下是否存在錯誤。
後者親自演算了一次,確定整個過程並沒有太大問題,只有一些不會影響最終結果的初始引數設定問題……
“總溫不夠……”
看著眼前的計算結果,常浩南微微眯起眼睛,心下不免有些疑惑。
二階CJ方程的解析解法,已經經過了系統,以及他自己的多次演算的雙重認證,幾乎沒有出錯的可能。
況且如果是這麼底層的部分出問題,那整個爆轟驅動段的工作情況應該亂作一團才是,不可能像現在這麼嚴絲合縫,只有總溫一個資料對不上。
“既然理論正確,那就只能是工程或者操作上的問題……”
他一邊自言自語,一邊把檔案翻回到實驗部分最前面的“基礎設定”一節。
翻來覆去看了兩遍之後,一個大膽的猜想突然從腦海中跳了出來……
常浩南抓起桌邊的紅色電話,一開始本來想要打給剛剛送檔案過來的林元毅,但撥出幾個數字之後旋即又改變了主意。
他要說的內容裡不涉及具體資料,完全可以用保密專線直接聯絡力學所。
一陣嘟嘟的回鈴音之後,電話被接通。
“您好,這裡是科學院力學所。”
雖然聲音中帶著幾分藏不住的疲憊,但常浩南還是能聽出正是他要找的姜宗霖。
“姜研究員,我是常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