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先檢查一下總溫相關的感測器,確定不是測量過程本身出的問題。”
話雖然是這麼說,但風洞為了保證資料可靠性,像壓力、溫度這些核心感測器都是採用雙備份制度。
如果三套測量系統的結果之間相差太大,系統就會直接報錯,而不是機械性地給出一個無意義的均值。
所以於鴻儒也沒指望真靠這一手來解決問題,而是繼續道:
“如果感測器沒問題的話,等會冷卻和洩壓過程結束之後,讓技術人員去現場檢查一下洞體的結構情況,如果確定沒有安全隱患,那就下次測試先提高3%的引數,看看總溫會相應產生什麼變化……”
工程上的事情,有時候確實說不太清。
但問題總要解決。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工作總還是要按照計劃繼續推進下去。
況且除了總溫以外的其它資料全都正常,也確實超出了過去的經驗。
當然,為了保險起見,他並沒有一步到位地直接調高10%。
而是決定先試探一下。
……
隨著於院士一聲令下,整個專案團隊又重新行動起來。
作為正向爆轟驅動風洞,雖然JF16多出的激波反射腔和輔助爆轟段給設計過程增加了很多難度,但它們本來也是爆轟驅動段的一部分,所以在事後維護和檢修方面反而比幾個老前輩要稍微省事一些。
因此,眾人很快便輕車熟路地完成了剛才的全部要求。
風洞結構,全部安全!
這個結論讓姜宗霖心下稍安,抬起手腕看了看錶:
“讓同志們休息一下,下午三點準時進行第二輪測試!”
風洞的操作過程完全自動化,並沒有什麼體力活,但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過,在下完剛剛那條指令後,姜宗霖自己卻並沒有去休息。
而是把手中已經快翻到最後面的筆記本合上,接著重新翻開——
不是從第一頁開始看。
而是直接找準了中間的某個位置……
剛才他的思維一團亂麻,看筆記只是習慣性排解壓力的動作而已。
現在冷靜下來之後突然意識到,或許可以從之前記下的二位CJ方程解法當中尋找一些思路……
不過,很可惜。
雖然他對於筆記內容的理解比之前加深了不少,但直到當天晚上第二次測試準備就緒之前,都仍然沒能看出任何端倪。
年屆八十的於老院士實在有些撐不住,已經在幾個小時前被扶下去休息了。
因此這一次的口令只能由姜宗霖自己來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