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剛的這幾條建議,其實都不是華夏第一次提出了。
早在京都議定書籤署期間,就已經多次出現過類似的表態。
但作為一套完整的減排方案,被華夏系統性地擺在桌面上討論,卻還是第一次。
並且這也不太符合華夏過去十幾年間的低調風格。
因此,不少其它國家代表團的成員甚至都沒能在第一時間反應過來。
多數還沉浸在前面華夏和美國兩邊的激情battle上面。
但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很快,就有人琢磨出不對味的地方了——
按照人口確定排放限額?
還是華夏提出來的?
不僅如此,還要先除去工業革命以來積累的歷史排放資料?
好嘛,你有堂堂13億人,工業化也就是最近50年的事情,你當然是爽了。
額外減排10%說的比唱的都好聽,但真算下來還是突出一個遙遙領先。
那別的國家還要不要過日子啦?
美國好歹有個3億多人口,問題還在其次。
歐洲那些工業化又早,現在人口又少的國家,比如什麼低地三國,還有北歐諸國,按照這種辦法算下來,排放限額豈不是要變成負的?
要知道,京都議定書中有關減排的部分雖然沒有強制力,但卻定下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內容,就是碳排放權交易制度。
而各國,當然主要是各發達國家下一階段的計劃是把碳排放限額跟碳交易市場結合起來。
這樣,只需要把排放量比較大的低端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再透過碳排放權交易把花出去的錢賺回來,就可以永遠鎖死這些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上限。
但現在被華夏這麼一攪合……
還怎麼玩得轉?
別說向別人出售碳排放權了,恐怕全世界都得找印度孟加拉等幾個人口基數巨大但工業產量又不太高的國家去買碳排放權。
但如果要反駁華夏人的話……
一方面別人的表態有理有據,而且主動做出了讓步10%的承諾,加上挾剛才懟贏美國代表之威,實在是沒人願意率先觸這個黴頭。
另一方面,大家雖然在私底下都髒的一批,但21世紀初這會,表面上至少都還維持著體面的人設。
保護髮展中國家,在明面上幾乎是和保護環境同等級別的政治正確。
擱在以往,這種下場撕X的活,發達國家一般都是收買幾個小國代表代為進行,自己只是作為幕後遙控者。
直到差不多撕出結果,再以一個爭議終結者的身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