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時候,不僅普通人的觀念需要一次象徵性事件才能轉變。
很多看上去的大人物,甚至是高大上的組織也是如此。
日本產品零零碎碎的質量造假問題,其實從90年代初就已經有所端倪了。
但直到前些年被常浩南設計鬧大,才終於影響到整個歐美市場。
再比如開奧運會。
在某種程度上說,上一世的華夏正是透過京城奧運會,才真正完成了“走向世界”的目標。
當然,後來的東京和巴黎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總之,正是因為這樣,各個國家才普遍非常重視一些標杆性的工程或者專案。
就像是去年的神舟五號那樣。
可以說,哪怕後來再發射神舟六號、七號、八號……
加在一起也不會比神舟五號那石破天驚的一次影響力更大。
這也是為什麼上級當初會同意常浩南那個聽上去有些瘋狂的計劃。
因為一旦成功,影響力將會是指數性的。
就比如現在。
ESA如果直接出面,還是搞地外行星探測這種大活,那難免會引發軒然大波和既得利益者的劇烈反彈。
但是用商業航天遮掩這麼一手,大家在面子上就都能過得去……
不過麼,只能說21世紀初這會兒的歐洲還不算腦死亡,竟然能用不到一年功夫就打通商業化航天的市場迴路。
擱在20年後想都不敢想。
“所以……他們這是準備兩頭下注?”
2003年,ESA就以官方身份參與了由NASA主導的MER火星探測專案,現在又到這邊來插上一腳,明顯是抱著兩根柺杖走路的想法。
“不要說得這麼難聽嘛……”
欒文傑一臉義正詞嚴地回答道:
“航天活動是造福全人類的高尚事業,怎麼能用狹隘地站隊眼光來分析問題呢?”
常浩南差點笑出聲來:
“是是是,你說得對……”
一番玩笑之後,二人還是很快回到了正題。
這一次,常浩南開門見山:
“所以,你們能提供這麼多有用的資料,還給我畫了這麼大一張餅……說吧,需要我來做些什麼?”
被直接點破來意的欒文傑臉上閃過一絲尷尬,但畢竟也是江湖經驗豐富的老油條了,很快就恢復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