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常浩南等人接回那四架圖160戰略轟炸機的幾乎同時。
盛京,航空動力集團第606研究所。
如今已經升任為全所總設計師兼副所長的劉永全,此時正在對著電腦,檢視下屬幾個設計研發團隊剛剛提交上來的階段性問題匯總。
這是他在參與渦扇10專案時,從常浩南那裡借鑑過來的一個習慣。
後者在主持專案時,會不定期要求下屬各設計小組將前一階段新發現的,或是過去就存在、但理解仍不夠透徹的問題提交上去,再分別進行解決和處理——
並不是說馬上拿出一個結論,而是給出對下一階段工作方向的引導。
實際上,這也正是常浩南透過系統開展專案時,系統給他的引導方式。
因此,對於參與者能力的提升也是幾乎立竿見影的。
而劉永全作為常浩南的副手,正是從中獲益最多的人。
所以在開始主持所裡的技術研發工作之後,也有樣學樣地採取了類似的辦法。
只不過他很快發現,這種接近於手把手教學的方式療效雖好,但對於專案領導者本身的水平和工作強度要求很高。
結果就是,本就不算充裕的休息時間,又被擠佔掉了不少。
“這一份也弄完了……”
劉永全一邊自言自語地嘀咕著,一邊移動滑鼠,點選了一下螢幕上的儲存鍵,然後關掉文件:
“那就……還剩下最後兩份。”
他看了一眼電腦右下角的時間,開始思索要不要休息一會。
也就在這個時候,辦公室外面突然傳來了一陣敲門聲。
“進!”
劉永全覺得有些慶幸。
因為不用再糾結了。
房門開啟,一名身穿藍色工裝的技術人員行色匆匆地走了進來。
從對方那根本壓不下去的嘴角,不難判斷應該是有好訊息。
“小萬吶,是你那邊的測試做完了?”
來人叫萬中輝,是常浩南之前從渦扇10專案組基層挖掘出來的一位年輕人。
考慮到劉永全目前正好在負責M88和SeA系列發動機的改進和研發工作,於是便交給他進行培養。
也算是帶著見見世面。
當然,說是年輕人。
其實已經三十出頭了。
比常浩南歲數都大。
只是在正常的工程師發展路徑上還算年輕。
“沒錯。”
萬中輝點了點頭,把一直夾在腋下的資料夾放到了辦公桌上:
“M883發動機新型氣膜冷卻設計的測試結果,您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