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天的鋪墊和學習之後,對獵鷹Z專案所需高速平直翼型的設計工作,便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名義上的設計領導者自然是常浩南。
不過,實際的日常工作還是由劉洪波來負責。
眼下常浩南的主要工作,還是給海洋一號開發新的影象分隔和目標跟蹤演算法。
因此,除非發現那個新的湍流模型出現什麼問題,否則他應該只會進行一些資料核查和演算法把關的工作。
……
就這樣,一週時間很快過去。
常浩南手頭這兩個專案並沒有什麼進展。
畢竟都還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
倒是之前給黎明廠開發的超短鐳射加工裝置,已經進入了正樣機的工廠試生產階段。
也就是把一臺各方面功能都是照著量產型設計的裝置放在工廠,而不是實驗室環境裡進行試驗型的小批次生產。
主要是用於測試裝置的環境適應能力。
當然,這裡的“小批次”就只是一種說法了。
很多裝置在這個階段爆出來的產能,甚至比正式交付進入量產之後還多。
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那麼最晚到明年下半年,黎明廠將可以在渦扇10的產能以外,對M883和SeA系列發動機提供渦輪盤和渦輪葉片進行加工。
對於渦扇10的生產定型來說,這也算是個相當重要的時間節點。
只不過,跟另外一件事情比起來,就稍微差點意思了——
某一天,在常浩南準備從火炬實驗室下班的時候。
他辦公桌上的紅色座機突然響了起來。
來電顯示上,是一個此前從未見過的號碼。
不過,能打通這條專線的,肯定是組織內部人員。
因此,常浩南雖然疑惑,還是接了起來:
“喂,我是常浩南。”
“浩南同志。”
電話那頭響起了一個略顯陌生的聲音。
至少,在對方說話的短短不到一秒時間裡,常浩南沒能判斷出來電者的身份。
好在對方也並沒有賣關子,直接自報家門:
“我是喬晨青。”
“喬老總?”
常浩南先是一愣,然後轉頭看向牆上掛著的萬年曆。
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