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妥妥可以發Nature或者Science的成果。
絕對算得上是全力支援工作了。
此外,還有不少常浩南熟悉的名字。
一直在計算所和火炬集團兩頭跑的徐洋為具有分散式或點測量功能的線性化水波問題開發了一種高維觀測方法。
金城大學的林國範教授針對華夏南部地區的重大天氣災害形成機理提出了一項新的氣象學理論……
總之,儘管21世紀初這會,華夏學術界的總體實力還比較薄弱,但是集中全國研究機構的力量供養一份季刊,還是綽綽有餘。
當然,既然是面向國際發行的刊物,上面自然不可能只有華夏學者的文章。
隨著常浩南發在arXiv上的論文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也陸續有一些國外研究人員向編輯部投稿。
只不過,外國人對你一份新期刊並不會有什麼特殊感情。
所以這些論文的質量倒是出乎預料的整齊——
都是投頂刊肯定沒戲,但去投一些小期刊又不太甘心,正趕上有這麼個大佬站臺的新平臺,不如賭一把碰碰運氣。
倒也符合常浩南最開始對JCAS的定位。
只是跟國內那些明顯高配的投稿一比,就難免有了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
因此,當袁相埡特地趕到常浩南的辦公室拜訪的時候,後者正一臉糾結地比對著螢幕上來自同一所學校的兩篇論文,一時間拿不定主意。
“常教授,不對,常主編,最近辛苦了。”
前者把帶過來的一些禮品放到辦公桌旁邊,然後坐在了對面的另一張辦公椅上。
常浩南抬起眼皮,確認了一下沒有什麼敏感的貴重物品,然後也不客氣地直接收了下來——
這段時間他的身份讀作主編寫作牛馬,收對方點營養品補補天經地義。
實際上,袁相埡也是編輯團隊中的一員。
只不過來稿中跟他擅長領域有關的論文實在太少,所以清閒得很。
“別提了,完全沒想過能有這麼多來稿,這幾天除了睡覺吃飯,幾乎一直在看論文,感覺腦子都發木了……”
常浩南說著把兩篇論文全部關掉,接著將其中一篇拖入名為“第一期”的資料夾裡面。
另外一篇當然也不至於拒收,但大概要等到8月份發行的第二期才能刊載了……
“其實真正的來稿比咱們看到的多十倍都不止。”
袁相埡之前就有在期刊編輯部任職的經歷,所以在這方面比常浩南經驗豐富得多:
“那些內容太離譜的、或者純純是灌水的、一眼就能看出來資料有問題的……其實下面的編輯都已經給挑出去了。”
“那還能剩下這麼多?”
常浩南直接就驚了。
“沒辦法……”
袁相埡用無奈的語氣回答道: